畜禽养殖

蚯蚓养殖效益高,养好蚯蚓有门道

发表于2019-01-01 来源: 创业指南网 热度: 36

  蚯蚓属大型土壤动物,是土壤中的主要动物类群,土壤肥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就是土壤中蚯蚓的活动频繁程度。蚯蚓属于腐食性动物,以有机质为食,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功能。

  蚯蚓所产生的蚯蚓粪颗粒均匀、保水透气性能强,富含营养,被称为有机肥之王。蚯蚓粪能满足几乎所有植物的生长(包括一些挑剔的花卉),因此,一立方米的蚯蚓粪可以卖到800元。同时,蚯蚓由于富含高蛋白,因而是鸡鸭等禽类的很好饲料。

蚯蚓养殖效益高,养好蚯蚓有门道

  蚯蚓的饲料

  基本原则:

  蚯蚓饲料的碳氮比(C/N)应小于33,最佳碳氮比为22.6。蚯蚓的饲料可以是任何有机质,但必须充分发酵。如将未经发酵处理的饲料直接投喂蚯蚓,蚯蚓会因厌恶其中的氨气等有害气体而拒食,继而因饲料自然发酵产生高温(可达60~80℃)并排出大量甲烷、氨气等导致蚯蚓纷纷逃逸甚至大量死亡。

  发酵方法:

  采用沤肥法,饲料堆的高度控制在1.2-1.8m,宽度约3m,长度不限,每次发酵的饲料重量不得少于400kg。在高温季节,堆沤后第2天饲料堆内温度即明显上升,表明已开始发酵4~5d后饲料堆内部温度可上升至70℃左右,然后逐渐降温。

  当饲料堆内部温度降至50℃时进行第1次翻堆,翻堆操作时,应把饲料堆下部的饲料翻到上部、四边的饲料翻到中间,翻堆时要适量补充水分,以翻堆后饲料堆底部有少量水流出为宜。

蚯蚓养殖效益高,养好蚯蚓有门道

  第1次翻堆后1~2d,饲料堆内部温度开始上升,可达80℃左右;6~7d后,饲料堆内部温度开始下降,这时可进行第2次翻堆,并将料堆宽度缩小20%-30%;第2次翻堆后,饲料堆内部温度可维持在70~75℃;5~6d后,饲料堆内部温度下降时再进行第3次翻堆,并将料堆宽度再缩小20%;第3次翻堆后4~5d,进行最后1次翻堆。

  正常情况下,25d左右便可完成整个发酵过程,获得充分发酵腐熟的蚯蚓饲料。

蚯蚓养殖效益高,养好蚯蚓有门道

  饲料质量鉴定

  发酵好的合格饲料应是粪料呈黑褐色或咖啡色、无异味、质地松软、不粘滞。

  一般最常用的饲料鉴定方法为生物鉴定法,具体操作方法是:

  经感官鉴定认为饲料发酵合格后,取少量发酵好的饲料在其中投入成蚓200条左右,如0.5h内全部蚯蚓进入正常栖息状态,48h内无逃逸、无死亡,表明饲料发酵合格,可用于饲养蚯蚓。

蚯蚓养殖效益高,养好蚯蚓有门道

  养殖床堆置及种苗接种

  根据养殖现场的实际情况,选择平行或垂直于大棚长度方向来铺设养殖床,一般养殖床的宽度控制在1.2~2m,厚度约25cm,基料湿度保持在60%~70%,并注意合理布置作业通道及开挖排水沟。

  选择较适宜当地环境条件或有特殊用途的蚯蚓种苗,一般选择“太平2号”或“北星2号”等品种进行养殖,蚯蚓种苗的投人量为0.5~2kg/m2。

蚯蚓养殖效益高,养好蚯蚓有门道

  蚯蚓养殖管理

  温度控制

  设施菜田若是塑料大棚,蚯蚓养殖受自然界气候变化的影响较大,必须做好环境控制工作。

  蚯蚓养殖的适宜温度为17~28℃。当夏季天气炎热时,须采取降温措施。

  饲料投喂

  蚯蚓采食量大,同时会产生大量蚓粪,因此,必须及时补充足够的饲料,并定期清除蚓粪。当观察到蚯蚓养殖床的表面饲料粪化后,即可在上面投喂一层厚5~10cm的新饲料,让蚯蚓在新饲料层中取食、栖息、活动,并定期翻动养殖床,保证饲料完全被蚯蚓采食及提高养殖床的透气性。

  饲料的投喂量与温度有很大关系,按照适温(20~25℃)多投料、高温(25~30℃)减投料、低温(15~20℃)少投料的原则来确定具体的饲料添加量。

  蚯蚓及蚓粪采收

  在蚯蚓养殖密度达到采收要求、养殖床表面的饲料有90%粪化后,将养殖床表面10cm厚的基料用叉子挑到之前铺好的与养殖床等长的塑料薄膜上,利用蚯蚓的惧光性一层一层地将表面的蚯蚓粪剥离,最后得到干干净净的纯蚯蚓。

  在采收完蚯蚓后,在养殖床的一侧添加新的饲料,等蚯蚓大量钻进新的饲料中时,将另一侧的养殖床全部清除,然后将养殖床进行整理,即完成了蚯蚓粪的采收工作。

>>>>完整章节全文在线阅读 <<<<

上一篇 下一篇

继续阅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