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禽养殖

牛左侧下颌有硬肿块,局部有溃烂是咋回事?

发表于2019-01-02 来源: 创业指南网 热度: 36

  养殖户咨询:我的牛左侧下颌有一个肿块,而且越来越大,比起刚开始时大了几倍,局部有溃烂,摸起来很硬,但不影响采食量,这是怎么回事?

牛左侧下颌有硬肿块,局部有溃烂是咋回事?

  解答:根据上述病情,结合发病特征来看,你的牛出现上述情况,可能是得了牛放线杆菌病了。

  病因分析

  牛放线杆菌病又称牛大颌病,是由牛放线杆菌和林氏放线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化脓性肉芽肿性传染病。本病多发生在牛的头部、颈部、下颌等处,不热不痛。

  牛感染放线杆菌初期表现为颌骨肿大,界限明显、坚实不能活动,肿胀发展较缓慢,一般经过较长时间才出现一个小而坚实的硬块。有时肿块发展很快,牵连整个头骨。肿胀部位初期疼痛,后期无痛觉。病牛流涎增多,吞咽和咀嚼均感困难。一些病重的牛,由于牙齿变形、咬合不齐或牙齿松动、脱落,而致使病牛的采食非常困难,营养状况恶化,病牛快速消瘦。有些肿块化脓形成脓肿,脓肿坏死、破溃,形成脓汁,有的穿透皮肤形成瘘管,从瘘管流出含“硫磺颗粒”样的粘稠的黄绿色脓汁,长久不愈。

  绵羊和山羊也会感染此病,主要发生在口唇、头部和身体前半部的皮肤,发病时皮肤增厚,可见多个小脓肿。

  牛放线杆菌存在于污染的土壤、饲料和饮水中,也是一种存在于健康牛口腔和消化道菌群中的一种常在菌。当皮肤或黏膜上有破损时即可能发生感染。当牛皮肤有破损时,或给牛饲喂带刺的饲料,如禾本科植物的芒、大麦穗、谷糠、麦秸等使口腔黏膜损伤时容易感染本病。此外,当牛羊在低洼潮湿地放牧时,也容易感染牛放线杆菌而发病。

  2—5岁的牛易感染牛放线杆菌病,尤其是在换牙时期。牛放线菌主要引起骨骼的放线菌病,林氏放线菌主要引起皮肤和软组织器官(如舌、乳腺、肺等)的放线菌病。主要临床症状为下颌出现放线菌肿,肿胀发展缓慢,当皮肤、黏膜受损和吸入污染尘埃等途径感染时,放线菌大量繁殖而发病。

  治疗方法

  牛放线杆菌病的发展较缓慢,若未在发作时及时确诊,未采取强有力的治疗措施,治愈率较低,所以抓住治疗时机很重要。

  在患牛病变部位成熟软化时治疗效果最好,如肿胀发硬时,外涂鱼石脂软膏可促进其成熟,同时使用抗生素治疗。部分病牛患部皮肤化脓破溃,有脓汁流出,甚至形成瘘管,此时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操作方法及用药请咨询当地兽医。

  预防方法

  为预防牛放线杆菌病,平时要做好圈舍卫生工作,保持食槽、栏杆、围墙干燥光滑,防止损伤皮肤;避免在低洼潮湿的地方放牧;舍饲牛在饲喂干草、谷糠等粗纤维时,最好先用水泡软,避免刺伤口腔黏膜;皮肤黏膜有损伤时,及时处理治疗;发现病牛时,立即隔离治疗,并对污染的用具进行严格的消毒。

  由于目前尚无预防本病的疫苗,早发现、早治疗尤为重要,晚期治疗效果较差。源自四川农村日报

>>>>完整章节全文在线阅读 <<<<

上一篇 下一篇

继续阅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