铺沙微创活水养走出濒危困境。游过的小鱼被瞬间抓进沙子,里面藏着鼋。一年产蛋200枚,为何依然走向濒危的境地。如何破解杀鱼取卵的难题,挑剔又娇贵的短须裂腹鱼用什么方法养殖,本期《科技苑》为您讲述。
自然界是个相关联的整体,自然界的生物链一旦被破坏,后果可想而知。随着人们频繁、肆意地捕捞以及自然环境的不断恶化,再加上受野生动物自身习性的影响,出现了很多近危、濒危甚至已经灭绝的物种。
那些早已灭绝的物种,你能说上来几个?保护“水中大熊猫”咦,你们看!沙底出现了一双小眼睛,转来转去,还有两个可爱的小鼻孔,这是啥?专家告诉我们,它叫“鼋(yuán)”。
乍一看,鼋与野生的鳖没啥不同,但仔细观察还是有区别的,鼋的脖子短,体型也比鳖薄很多,所以钻沙的本领相当一流!
为何鼋却成为了濒危物种?这是因为多年的肆意捕捞以及栖息地的食物水源不断被人为破坏,所以被国家列为一级保护动物,号称“水中大熊猫”。
可小编也听说,母鼋一年能产200个蛋,产蛋量是鳖的三、四倍,怎么还会濒危呢?原来是鼋的性成熟周期太长所导致的。
所以专家们开始采取人工繁育的方式来挽救濒危物种。
鼋都是夜间产卵,记者和专家们只能等到白天来刨沙取蛋了。
取蛋时要格外地小心,放的时候也很有讲究,要将蛋的受精斑朝上,否则就有可能停止发育。
受精斑是在鼋体内精子和卵子结合后胚胎发育的地方。
拿电筒照射蛋壳内的受精卵,能够看到血丝或者红色的圆环甚至还能看到里面生命脉动的痕迹。
从沙子里取完蛋以后再放到孵化室里,调整好温湿度就等着鼋孵化了。
在工作人员们的悉心照料下,鼋的成活率提高了,而且在保育基地的鼋已经初具养殖规模,成功地挽救了一种濒危野生动物。
保护“水中活化石”
先让你们看看这是什么鱼!
这一条鱼就有200多斤重,一个人能把它抱起来也是费劲的,除非你也是200多斤,嘿嘿...
它就是——鳇鱼。
鲟鳇鱼被联合国《华盛顿公约》认定为濒危物种,之所以非常珍贵,除了野生资源稀少,还在于它们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它最有价值的地方,是肚里的鱼子了!
在国际市场上,野生鱼子酱一公斤最高能卖到3万元,堪比黄金价格,又称“黑黄金”,正因为鱼子和鱼肉受到消费者的追捧,野生鲟鳇鱼遭到过度捕杀,怎么才能既保护鲟鳇鱼的种群数量,又能满足市场需求呢?
在自然环境下,鲟鱼和鳇鱼生长得太慢,所以专家们将长得快又能生的达氏鳇和黑龙江本土的史氏鲟进行杂交,但在人工环境下鳇鱼不能自然产卵,我们又不能杀鱼取卵,因为这样的代价太高了,那要怎么做?
那就是根据鳇鱼妈妈的身体构造,给鳇鱼妈妈做微创手术,通过手术取出成熟的卵,取出卵之后,再对鱼进行伤口缝合,小小的侧切手术,既成功挤出了卵,又保住了鳇鱼妈妈的生命。
2017年,课题组终于培育出了我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鲟鳇鱼养殖新品种。
每年的七到九月,黑龙江流域就有一项很重要的工作,把鲟鳇鱼送回江中,为修复野生水生资源,贡献力量。
保护数量锐减的它
这种鱼背鳍有刺,按上去扎手,肚皮处有细鳞,当地人也叫它们“沙肚”。可这种鱼对生活环境、水质的要求太高,对食物的挑剔,导致数量锐减,已被列入到《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你们猜到这是什么鱼了吗?
它们已经处于一个近危的状态,专家们又用了什么高招来保护近危物种存在的呢?一起看看专家们如何挽救濒危物种吧》》铺沙微创活水养走出濒危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