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点鸡汤:简单的事情重复做,你就是专家;重复的事情用心做,你就是赢家。这句话会出现在很公司培训员工的PPT里,真正做到的能有几个?而大字不识几个的项城周奎夫妇却用实际行动验证着这句话。
有谁还知道这种弹棉花
一穷二白成郑漂,为生计进工地意外受伤
周奎今年47岁,周口项城人,家中弟兄4个,他是老大,从小家境贫寒,直到结婚生孩子仍然住着草房,由于地少,连养活自己都成困难,南下东莞几次由于没找到好路子,也没赚到钱。
2001年跟随同乡来到郑州某工地搬砖,在一次夜里赶工的时候,不小心被砖头砸伤了脚踝,治好以后走路有点瘸,从那以后周奎再也干不了重活。
老照片:周奎刚到郑州时在工地搬砖
同乡的工头给了周奎3000块钱作为补偿,让他另谋出路,可周奎文化水平不高,也没有什么手艺。但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再回老家了,贫瘠的土地艰难的可以拧出汗来,一定要在郑州索取一点可怜的生存资料。
手工弹花,农村手艺博得城市人喜欢
住院期间老婆便从老家过来照顾他,病好之后老婆也留在了郑州。周奎在花园路徐寨租了一间50元一月的单间,正直隆冬腊月,为了省钱,周奎决定去弹一床厚被子,可转半天也没有找到弹被子的,问周围的人,说要去西郊很远的地方有。
刚开始没钱买机器,周奎还是纯人力弹棉花
周奎似乎想到了什么,20多岁曾跟随老家一个弹棉花的师傅走家串户,自己手艺算不上精湛,但弹被子还是绰绰有余的。生活容不得多想,周奎利用工头给的3000元把房东一层靠里的两间框架租了下来,并置办了一些简单的工具,进了两麻袋棉花,开始他的“创业”之旅。
第一个客户是他的房东,周奎想房东人不错,就免费把房东的老被子翻新了一遍。房东觉得弹的被子比买的暖和舒服许多,就介绍给邻居,几乎一整个冬天,周奎把徐寨的村民家的被子,全弹了个遍,这中间还卖了不少自己棉花弹的被子,夫妻俩没日没夜的。
低矮简陋的房屋肮脏的空气是他们工作的地方
那几年周奎的生意很不错,原因有几个:
1,那几年黑心棉吵厉害,很多周边小区上年纪的老人也都来买纯棉花被子,看得见摸得着。
2,徐寨属于城中村,外来人口流量大,换一拨人就卖一波被子
3,城中村是外来农村务工人员集散地,拖家带口,农村对孩子的保暖基本还是穿手工棉衣,周奎老婆手巧,卖了不少小孩棉衣棉鞋。
市场趋于饱和,辗转庙李多种经营
在庙李他们的工作环境好了点并且用上了机器
2008年,周奎夫妇感觉生意大不如从前,主要周边客户已经开发差不多了,太远的也不会过来,棉被不像快消品可以重复消费,一旦买了有的甚至可以用10几年,只能考虑换新地方。他们选在庙李医院南边一个一层两间门面作为棉被加工的地方,那时候庙李的还不像后来那么热闹,同时在租下庙李医院门口的一间门面,周奎老婆开始卖床上用品,由于只有周奎自己加工,他拿出在徐寨赚的钱购置了现代化机器,一个人基本可以完成棉被加工。
众所周知,弹花的过程,房间里满是灰尘和棉絮,可就是这样,他们为了省钱并没有雇用工人,一直在杂乱的环境中辛苦的工作着。
老婆的床上用品店由于大部分被子都是自己加工价格实惠,销量也很不错,同时带动被单被罩枕头等一系列的床上用品的销量。
生意日渐红火,安家郑州当主人
2009年庙李西边逐渐热闹起来,周奎夫妻俩的店生意越来越好,到2013年,除了供孩子上学,周奎银行卡里多了50多万元存款,就在这一年他们结束郑漂生涯,在高铁站东边首付买了一套属于他们的房子,真正成为这个城市的主人。
周奎老实巴交农村人,不愿意欠银行钱,虽然贷款买的房,但在庙李拆迁前,他还是执意把房贷还清了,夫妻俩凭着吃苦耐劳的品性,摆脱了以前的穷日子。
周奎搬进新房,虽然装修简单,夫妻俩却喜笑颜开
虽然住进了新房,但生活还要继续,他们又在新房附近住了门面,继续他们的手艺,周奎说,虽然高档的床上用品满大街都是,但传统的手工棉被不会过时,还会有人需要。凭着自己的勤劳双手,日子会越来越好。
看着周奎一瘸一拐的上了他的东风小康,我想,生活不会打击一直勤劳奋斗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