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小小靓科技|水稻科技成果再迎“秋收”
秋天是水稻成熟收获的季节,近日,多地的水稻试验田也迎来了期盼已久的科研成果。
种水稻的人都知道,种植水稻的方法一般是“水种水管”,或者是“旱种水管”,但您听说过“水种旱管”么?最近,上海就培育出了“水种旱管”节水抗旱稻的新品种。
所谓“水种旱管”,就是种植水稻的时候,需要把水稻秧苗种植在水中,但田间管理时就不用多次灌水了。于是有人就问了,为什么人家的水稻那么抗旱呢?原来,这种种植方法,还要感谢一种特殊水稻品种:“沪旱61”。这种节水抗旱稻兼具高产优质和抗旱两个特点,经过近20年的探索,在遗传研究、品种培育方面已经基本稳定。
今年,上海崇明齐茂粮食合作社对它进行了试验种植。因为沪旱61“抗旱”性能很强,所以,合作社在试种时也下了狠心,不仅节水50%、还要节肥20%。没想到,最后水稻竟然还增产了。
当然,沪旱61最大的贡献,还是为“水种旱管”的实现提供了可能。专家表示,和常规水稻“水种水管”、“旱种水管”的种植方式相比,“水种旱管”能够减少农田灌溉用水,减少肥水流失,同时也减少了农药的施用量。在生产上,这种种植方法也可以和流行的“机穴直播”结合起来,大幅度减少生产成本。
今年秋收,水稻取得的科研成果不仅这一项。最近,华南大学也培育出一种水稻新种质——虾青素米,也可以叫“赤晶米”。所谓虾青素,其实是一类橙红色类的胡萝卜色素,具有超强的抗氧化活性。在医学上可以起到抗肿瘤、增强免疫力、改善视力等功效。
我们以前总说,哪一种米有保健疗效,但这些米中是不是真有保持健康的元素,还都是模棱两可的回答。但是,这种虾青素米就不一样了。它是通过基因编排,在水稻胚乳里,利用4个类胡萝卜素,重新合成构建出虾青素。也就是说,这种大米,是一定拥有虾青素的保健功能,这也是世界首例功能营养型水稻种质。
当然,关于虾青素米种质到底能否种植生产,是否安全等问题,还需要后面的一系列实验,但是,这种大胆的想法还是让很多人点赞。
除了这些务实的、大胆的新型水稻,今年,很多地区还在水稻种植方面进行了很多有趣的探索。比如,今年多个地方都开始利用遥感卫星检测水稻的生长,看上去好像手笔过大,但得到的监测结果却比以往好得多,通过作物叶面积仪、作物养分仪、土壤环境监测仪等仪器的配合,当地农业部门轻轻松松,就能对一整片区域的水稻种植情况进行了解。
这些年,有关于水稻的新科技可谓层出不穷,不知道您有没有从水稻的身上,体会到咱们国家农业科技的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壮大,为保障国家粮食与食品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也让我们农人感觉到骄傲。
信息来源:中国乡村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