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6章 大明柱国袁可立 (第2/3页)
”,令努尔哈赤被迫收缩防线,一举扭转了辽东战局的颓势。
而且其谋略不仅限于战场,他还成功策反了努尔哈赤的姻婿、后金核心将领刘兴祚,此为明清战争史上明方策反的最高级别降将,极大动摇了后金统治根基。
同时,他大力支持毛文龙在皮岛建立敌后根据地,频繁袭扰后金腹地,使其“疲于奔命,不敢西顾”。在其坐镇登莱期间,后金连续三年未敢大举进犯山海关,为明朝赢得了宝贵的喘息之机。时人黄道周曾痛惜评价:“公去登莱不数载,而登莱遂败……”
可惜,正是这样一位国之干臣,却因不屑依附魏忠贤阉党,拒绝为其党羽请功,而遭排挤倾轧,最终心灰意冷,被迫“致仕归里”。
崇祯六年,袁可立病逝,朝廷追赠太子少保、兵部尚书。登州名宦祠中,他是明朝十四任登莱巡抚中唯一入祀者,被后世誉为“明朝最后的脊梁”。
可叹其功业招致清廷忌惮,修《明史》时,其事迹被系统性删削,奏疏、塘报多遭焚毁,董其昌所撰行状亦险遭毁版,致使《明史》中对其仅寥寥数语,未入“名臣传”,收复失地、策反刘爱塔等不世之功几被抹杀,实令人扼腕。
朱由校穿越之前了解此人经历之后就曾感慨,这样的人物,竟然在官场上无容身之处,只能说大明亡的不冤。登基以来,他就特戳升其为登莱巡抚,对其寄予厚望。
去岁十月,袁可立奉新君圣旨,授登莱巡抚重任。接旨那一刻,他手捧黄绫,指尖微颤——为官半辈子,第一次感受到被毫无保留信任的重量。这位历经三朝的老臣,眼中闪过一丝久违的光彩。
谢旨之后,他星夜兼程赶赴这新设的登莱巡抚任上,肩负起为辽东大军筹措粮秣、稳固后方的重任。
然而,踏入山东地界伊始,袁可立的心便沉了下去。连年大旱,赤地千里,民生凋敝之状,远比他想象的更为酷烈。
更令人心寒的是,朝廷虽已下旨罢免辽饷,但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