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对于人才,要尊重 (第3/3页)
。
邮递员是这个时代令人艳羡的工作之一,吃商品粮拿工资。另外社会地位也高,在这个联系基本上靠信的时代,他们是很多人家期望见到的人。
邮递员看着寄信的单位纳闷不已,《人民文艺》编辑部怎么会给这个穷地方寄信。再看到收信人的名字——刘一民。心中的疑惑更大了,刘一民他是认识的,麦积大队的初中班老师。
农村文盲多,想要寄信的话,只能找识字的人帮忙写,找刘一民写信的人不少。加上刘一民经常会订阅《燕京文艺》《人民文艺》等文学杂志,接触多了,自然也就认识了。
刘一民给他的印象是喜欢读书的年轻人,麦积大队为数不多的文化人。
他将最近的报纸送到大队后,就哼着歌来到了刘一民的家门口。
“有人吗?”邮递员喊了几句,刘家人都在地里上工,自然不会开门。
邮递员思索片刻,正准备将信塞到大门下面,又觉得不行。
忽然看到李兰勇从对面河沟走了出来,于是招手问道:“兰勇,刘一民那小子呢?”
“参加高考去了,怎么了?他订的杂志直接塞到门缝下面就行,你又不是第一次干这事儿!”李兰勇笑着说道。
“不是杂志,有刘一民的信。我告诉你,这信是燕京来的。我不亲手交给他,我不放心。”
“燕京、他没有燕京的朋友,你是不是看错了?”李兰勇跑了过来,接过邮递员手里面的信看了起来。
李兰勇看后下意识地问道:“《人民文艺》?这是什么?”
“瞧你,平常不读书不看杂志,《人民文艺》是国家级文学杂志,这是编辑部寄过来的信。我就是纳闷,一般编辑部寄信只有一种原因,那就是录稿通知或者是改稿通知,要不然编辑部不会寄信。
不过我怎么不知道,刘一民给《人民文艺》寄过稿子?再说了,也不可能啊,一民摇身一变就成作家了?”
邮递员也没有继续送信的想法了,只想知道这里面到底是不是《人民文艺》的录稿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