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热情的过分 (第1/3页)
下午三点多,刘一民跟着老孙三人朝着县里面而去。走之前,老孙三人特意在饭桌上留下了饭钱,刘福庆不要,老孙说这是规矩,再说了文化馆给他们有补贴,不用他们掏钱。
刘福庆也没再推辞,下乡支援生产或者调查的公社干部也经常会在刘家吃派饭。吃派饭是指这些干部到普通社员家吃饭,社员吃什么,他们吃什么。
做到同吃同住同劳动,不准精心准备,不喝酒,吃饭还要交伙食费。后来规定更加严格,不准在大队干部和富农家里面吃,刘家也再没有做过派饭。
吃派饭的干部,必须坚持五不准---不准抽烟、不准喝酒、不准吃鱼、不准吃肉、不准白吃。
刘福庆觉得这跟吃派饭没什么区别,唯一的区别就是这次单独来找刘一民的。
一路上,老孙滔滔不绝地给刘一民介绍着文化馆,不仅包括里面有多少人,还将工资和其他分房等福利给他介绍了一遍。
见刘一民听的很认真,他更开心了,拉着他又讲起了文学创作。
老孙之所以讲这些,是因为他知道馆长老张绝不是仅仅让刘一民做一场报告那么简单,而是直接调进文化馆。
这次作报告实际上是一次考察,看刘一民这个人怎么样。
老孙经过中午跟刘一民聊过天,对眼前年轻人的印象完全改观,谈吐大大方方,没有丝毫因为自己的身份感到一丝自卑,说出来的话就像是受过教育的,对文学的理解也很透彻。
又听说刘一民当过队办初中班的老师,心里面大感震惊,文能上课教学、武能下地挑水,体格比城里的年轻人好多了。
自己亲眼所见,汗水打湿的背心,里面都是紧绷的肌肉。
“一民,你跟我孙女好像是一届的?我孙女叫孙艺红,你认识不?”老孙骑着自行车扭头对坐在后座上的刘一民说道。
“不认识,我们当时好几个班。老孙同志,我来骑吧,我年轻,有力气。”
“不用,这下坡,不费劲儿!”
刘一民满脸苦涩,不断地调整着屁股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