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诗歌争相传颂(求追读) (第2/3页)
位置,要考虑的多嘛!”
文化馆,文学创作组办公室,多了六张年轻的面孔。这些都是来跟着刘一民复习的,杨玉山的女儿杨婷婷、杨成林的女儿杨秀玉,其余的几个也都是各个领导的子女。
老孙看着围在刘一民旁边认真请教的几个女孩儿,叹了一口气,默默地盖上了茶杯盖子,背着手走到小花园里散步。
老张正在打理桃树,看到老孙过来,招呼着他过来帮忙,看见老孙兴致不高,又听到创作组传出来的笑声。
拍了拍老孙的肩膀说道:“别叹气了,我早就说了,你想榜下捉婿,别人也想,儿孙的事情,你就别操心了。”
老孙想反驳几句,又觉得老张说的对,也不再说话。
《诗刊》第九期刚在报亭和新华书店上架,封面上的两行诗立马引起了读者的注意。读者订阅《诗刊》,目前最期待的诗人当属艾清、顾诚、北島、舒婷、食指等人。
朦胧诗尤其受到年轻人的追捧,每逢年轻人聚会的时候,文艺青年总是要高声朗诵几首朦胧诗比试一下。
今天大家像往常一样涌进报亭,查阅报纸杂志。第一眼就被《诗刊》封面上的两行小诗给吸引了,封面上将“刘一民”的名字给标红了。
“刘一民?《诗刊》上第一次见到这个名字?”有读者好奇地说道。
“这两句写的不错,就是太短了。《驴得水》的作者也叫刘一民,不知道是不是同一个人,同志,这是两毛钱,给我来一份!”
燕京,一名诗刊的忠实女读者买过一份诗刊,一边走路一边翻阅了起来,看到精彩的诗句,还会默默地念上几遍,恨不得能够当场背会,这样下一次跟朋友聚会就能露脸了。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歌颂祖国的,嗯?作者又是刘一民?一人在第九期的《诗刊》上发表了两篇?我倒要看看你有什么能耐!”
女读者看了一半时走到了工厂门口,喇叭里响起了《东方红》,这是上班的号角。她依依不舍地将杂志塞进了自己的挎包里,朝车间慌忙跑去。
上班的时候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眼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