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朱霖(求追读) (第2/3页)
《人民文艺》多得多。《诗刊》复刊以后,发表的诗歌在国内引起了巨大的反响,现在投稿的信跟雪花一样,很多都来不及看。”
邹获凡介绍道。
“看来我还是比较幸运了,投稿信没有泯然于这些信之中。”
“锥处囊中,锋芒自露。你的诗歌就算是我们没看到,其它的杂志也不会放过。这些就不一样了,我们看不上,别家也看不上!”
邹获凡一边说一边走进编辑部,笑着向大家介绍刘一民,一时间不少人冲着他打招呼。
“这是我们主编严晨、副主编邵燕向.....”
“大家好!”
“年轻人,年轻的诗人,文坛就需要一民这样的人。”严晨右手握手,左手拍着刘一民的肱二头肌,对着编辑部的众人夸奖起来了刘一民。
众人熟络之后,严晨笑着问起了刘一民如何看待当前及未来的诗坛。昨天邹获凡给大家讲了刘一民的几句话,都觉得刘一民对当前的诗坛的看法很有参考意义。
于是,才有了今天严晨的提问。
“严主编,我就是班门弄斧。你们对诗坛的了解肯定比我更多,我只是从最近几期《诗刊》上的诗歌作者和表达进行了分析。诗坛现在有两种诗人,一部分是年轻人、一部分是从十年中甚至是新中国成立后走过来的诗人,他们的诗歌创作的思想必然是不一样的,所以分歧是必然的。”
以艾清为首的归来派诗人和以北島、舒婷几人为代表的朦胧派,在八十年代争夺诗坛的主流地位。“朦胧派”这三个字,大家不仔细去研究出现的背景不会发现,实际上这是一代老诗人对这些年轻诗人的批判,认为是“晦涩怪异,畸形的产物”。
80年《诗刊》第八期发表了《令人气闷的朦胧》,所以朦胧派以此得名。
刘一民没有讲太多,把话题转向了如今的燕京诗坛,老乡葛落开始向他介绍如今的诗坛现状。
“一民整体上讲的是对的,我们都有这种感觉,不过这才符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北島和芒可他们估计过不了多久,也知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