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重生香江:从糖水铺到实业帝国 > 第169章 危机公关(求月票推荐票求追订!)

第169章 危机公关(求月票推荐票求追订!)

    第169章 危机公关(求月票推荐票求追订!) (第1/3页)

    不过这样也好,获多利这份偏保守的估值,反而为他提供了更有利的谈判起点。

    有了这份估值报告,陈记与和记黄埔关于收购屈臣氏的谈判正式拉开帷幕。

    谈判桌上,双方立场鲜明。

    和记黄埔的代表以获多利的九千二百万估值为基准,强调屈臣氏百年品牌和渠道网络的无形价值,试图将成交价推高至一亿港币以上。

    陈秉文对此早有准备。

    他授意方文山带领的谈判团队,紧紧围绕那笔三千二百万的土地贷款和元朗那块“不良资产”大做文章,压低屈臣氏的估值。

    最终,经过一番拉锯,双方在七千八百万港币的价格上达成了共识,在获多利的见证下,签订收购协议。

    协议规定,陈记食品以七千八百万港币的价格,全资收购屈臣氏有限公司的所有股份,包括和记黄埔持有的绝大部分股权,以及徐世文、刘志堂等小股东持有的全部股份。

    屈臣氏的所有资产、负债、合约及人员,均随之转移。

    协议签订的次日,和黄集团在《星岛日报》《工商日报》头版刊登公告,宣布已将其持有的屈臣氏有限公司全部股份出售给陈记食品有限公司,作价七千八百万港币。

    公告措辞简洁,称此举为“优化集团资产结构,聚焦核心业务”。

    一石激起千层浪。

    公告一出,港岛饮料行业乃至整个工商界一片哗然。

    《东方日报》财经版头条标题赫然写道:“和黄七千八百万贱卖百年屈臣氏,陈记蛇吞象恐难消化”。

    文章引用匿名“业内专家”观点,称屈臣氏品牌价值远超作价,和黄此举是“杀鸡取卵”,质疑其管理层短视。

    文章更指出,陈记食品成立不足两年,虽势头迅猛,但管理经验、资金实力恐不足以运营屈臣氏如此庞大的零售网络和复杂资产,预言“整合过程必生乱象,百年老字号前景堪忧”。

    《明报》则评论道:“英资撤退潮下的又一缩影?屈臣氏易主背后的隐忧”。

    文章将此次收购置于英资企业陆续收缩港岛投资的大背景下,暗示和黄甩包袱意图明显,而陈记作为新兴华资,能否扛起屈臣氏这块招牌,需打上一个巨大问号。

    而以刊登商界新闻为主的《工商日报》,则评论:“屈臣氏易主,老字号前途未卜”。

    电台财经节目里,几位嘉宾争论不休。

    一位分析师直言:“陈秉文先生是营销奇才,但零售是苦差事,讲究精细运营和成本控制。

    屈臣氏七十二家门店,上千员工,供应链复杂,陈记从未有过类似经验,交学费在所难免。”

    舆论发酵下,部分市民情绪被点燃。

    翌日,铜锣湾屈臣氏旗舰店刚开门,就迎来一群情绪激动的市民。

    为首一位中年男子手持前日报纸,大声质问道:“屈臣氏是港人的集体记忆!

    怎么能卖给一家做糖水饮料的新公司?

    我们信不过陈记!

    要求和黄收回成命!”

    店长试图解释:“先生,收购已成定局。

    陈记承诺会继续经营,甚至投入更多资源”

    “承诺有什么用?”另一妇女打断店长的话,“陈记的糖水是不错,但管店是另一回事!

    万一搞砸了,我们去哪里买药妆?

    这些老店员会不会被炒?”

    人群附和,引来路人围观。

    类似小规模聚集抗议,在港岛、九龙多家屈臣氏门店均有发生。

    虽未酿成冲突,但影响恶劣,不少顾客望而却步,店员人心惶惶。

    一时间,屈臣氏门店营业额应声下滑。

    面对突如其来的品牌危机,陈秉文并未慌乱。

    他非常清楚,此刻任何情绪化的反应都只会加剧混乱。

    他立刻在伟业大厦顶层会议室召集了核心团队:方文山、顾永贤、李伟明。

    以及刚从日本回来,接手屈臣氏整合工作的凌佩仪和暂代屈臣氏总经理的徐志文。

    “舆论反扑,意料之中。”

    陈秉文开场就定下基调,冷静的说道,“和黄急于脱手,作价不高,外人看来自然是贱卖老品牌。

    民众恐慌,是怕我们这群卖糖水的搞砸了他们信赖的老字号。

    现在最需要的是情绪疏导,而不是对抗。”

    危机公关最考验企业在关键时刻,能否将战略意图转化为精准执行的能力。

    他可不会学西贝老板,顾客只是抱怨一句,就自己把自己捅的满身窟窿。

    所以,有前世丰富的应对危机的经验,陈秉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