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邻居姐姐请不要打扰我 > 第36章:舆论战

第36章:舆论战

    第36章:舆论战 (第2/3页)

入浅出地分析了垄断如何阻碍创新,如何损害创作者的权益和消费者的选择,以及如何最终导致文化产业的停滞。虽然文章没有直接点名黑岩财团,但熟悉行业的人都能看出所指。

    文章发布仅仅半天,就在日本文化圈引起了广泛讨论。到了晚上,几个国内知名文化评论家也开始转发并评论这篇文章,讨论迅速从海外蔓延到国内。

    第二天,林知鹤的第二篇文章《数字时代的内容创作:打破传统壁垒》发布,再次引发热烈反响。这篇文章描绘了数字技术如何为创作者提供了绕过传统垄断的机会,以及如何使创作者能够直接与受众建立联系。

    到了第三天,当林知鹤的第三篇文章《论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发布时,整个日本文化圈已经在密切关注这场讨论。这篇文章不仅分析了问题,还提出了解决方案,呼吁建立更加公平、开放的文化产业生态系统,让创作者能够获得应有的尊重和回报。

    一周内,林知鹤的三篇文章在日本文化圈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讨论热潮。越来越多的创作者、评论家和学者加入讨论,分享自己的经历和观点。许多人开始公开谈论行业中的垄断问题,以及它对创作自由和文化多样性的损害。

    "成功了!"环奈兴奋地冲进临时办公室,手里挥舞着平板电脑,"知鹤君的文章太火了!已经有十几家国际媒体进行了报道,国内的社交媒体上全是讨论!"

    林知鹤正在和麻友讨论下一步计划,听到环奈的汇报,两人相视一笑。

    "不仅如此,"明菜优雅地走进来,脸上带着少有的兴奋,"几位国际知名的文化评论家已经公开表示支持知鹤君的观点,认为他的分析击中了行业痛点。"

    "最重要的是,"惠美跟在后面,神情严肃中带着一丝满足,"有三家被黑岩财团控制的媒体的编辑,私下联系我们,表示希望能够报道这个话题。他们说,这场讨论已经大到无法忽视的程度。"

    林知鹤沉默片刻,然后坚定地说:"那么,是时候进入下一阶段了。"

    四位女性好奇地看着他。

    "接受采访,"林知鹤解释道,"但不是任何媒体,而是那些敢于挑战黑岩财团的媒体。我会详细阐述我的观点,并直接谈论黑岩财团对行业的控制。"

    惠美担忧地皱眉:"这会激怒黑岩财团,他们可能会加大对我们的打压。"

    "这正是我们想要的,"林知鹤的眼中闪过一丝锋芒,"当他们暴露出真面目,公众就会看清他们的本质。"

    四位女性相视一眼,眼中都闪烁着理解和决心。

    麻友走到林知鹤身边,轻轻握住他的手:"知鹤君已经考虑好了?这一步走出去,就没有回头路了。"

    林知鹤凝视着麻友担忧却坚定的眼睛,反手握紧她的手:"我已经决定了。这不仅是为了知鹤文化,也是为了所有被黑岩财团压制的创作者。"

    两人四目相对,一种无言的承诺在空气中流动。

    三天后,一家独立的文化杂志发表了对林知鹤的深度专访。在这篇长达一万字的采访中,林知鹤详细阐述了他的理念,分析了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路径,并直言不讳地指出黑岩财团如何通过垄断手段扼杀行业创新和多样性。

    采访一经发布,立刻引起了轩然大波。社交媒体上,#林知鹤访谈#、#文化产业垄断#等话题迅速登上热搜。越来越多的网友开始讨论黑岩财团的垄断行为,不少创作者也开始公开分享自己被打压的经历。

    黑岩财团的反应也很迅速。当天晚上,几家主流媒体同时发表文章,质疑林知鹤的动机和观点,称他是因为个人利益受损而发起的"无理指控"。然而,这些明显协调一致的反击文章,反而引起了公众的怀疑——为什么这么多媒体会在同一时间,用几乎相同的论调来反驳一个独立创作者?

    "他们急了,"惠美冷静地分析道,"这种明显协调的反击,反而暴露了他们对媒体的控制。"

    正在此时,林知鹤的手机响起。是一个陌生号码。

    "你好,林先生,"电话那头传来一个低沉的声音,"我是《东京商业周刊》的主编中村。看了您的采访后,我们想做一个关于文化产业垄断问题的特别报道,希望能再次采访您。"

    林知鹤微微挑眉:"《东京商业周刊》?那不是黑岩财团旗下的媒体吗?"

    电话那头沉默了一瞬,然后中村的声音变得更加低沉:"是的,但并不是所有记者都愿意屈服于资本的压力。您的文章引发了我们内部的激烈讨论,许多记者认为这是我们必须报道的重要议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