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染艺传承 (第1/3页)
扬州周老染匠的旧宅藏在东关街深处,青石板路被几代人的脚印磨得发亮,巷口的老槐树把影子投在斑驳的砖墙上,像幅被时光浸黄的水墨画。木门上的铜环缠着层绿锈,推开时发出 “吱呀” 的沉响,混着院里晒着的蓝草香,在潮湿的空气里漫开。
周家人正围着堂屋的旧木桌,桌面被百年的手肘磨出圈光滑的凹痕,四角的铜包边早就褪成了青黑色。桌上的粗瓷碗里还剩着半碗早茶,水汽在碗沿凝成细珠,顺着桌腿往下淌,在青砖地上洇出小小的痕。而桌子中央,那本林砚寄来的染法册子正静静躺着,牛皮封面被翻得发皱,边角卷成了波浪形,封面上画的凝露草叶尖都快磨平了,却仍能看出被反复摩挲的痕迹。
“再念念林先生那信。” 周老染匠的儿子周明山用袖口擦了擦眼角,他穿着件洗得发白的蓝布短褂,指间还留着染布的靛蓝,那是年轻时帮父亲染布留下的印记,几十年都没褪干净。他的儿子周小文立刻从怀里掏出信纸,纸页边缘已经被汗水浸得发卷,上面的字迹却依旧清晰 —— 那是林砚特意用毛笔写的,说 “见字如见布”。
“…… 周老伯临终前嘱托的水纹染法,已与佛罗伦萨的凝露草染法相融,布上雨丝能随光流动,如老伯当年所言‘有活气’……” 小文念到这里,声音突然哽住,视线落在册子上的红笔批注上 —— 那是周明山一笔一画写的,在水纹染法 “收露水需待日出一刻” 的步骤旁,红笔重重圈了圈,旁边写着:“这步和我爷爷说的一样!”
窗外的阳光突然亮了些,斜斜地照在册子上,把红笔字映得发亮。周明山的指尖抚过那行字,突然想起父亲临终前的样子。那时父亲躺在藤榻上,枯瘦的手攥着他的手腕,气息弱得像风中的烛火,却仍在念叨:“水纹要活,得让露水带着太阳的气…… 可惜啊,没等到小砚回来……”
就在这时,院门口传来脚步声,青石板上的水洼被踩得 “啪嗒” 响。周小文最先跳起来:“是林先生!” 众人转头看时,林砚正站在门槛边,身上的蓝布长衫沾着些旅途的尘土,怀里抱着块叠得整齐的布,布角的流苏随着呼吸轻轻晃。
“冒昧打扰了。” 林砚笑着走进来,目光扫过桌上的册子,眼里泛起暖意,“听说你们常翻这本册子,特意把新染的布送过来看看。”
他把布轻轻铺在木桌上,动作轻得像怕惊扰了什么。随着布面展开,周家人都屏住了呼吸 —— 那是块半尺见方的水纹布,靛蓝色的底上,雨丝纹路细密如真,在窗外阳光的照映下,竟真的像有细雨在布上流动。更奇的是,那些雨丝的弧度、疏密,甚至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