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七章 苏长青的百万移民计划,豫南填奉北,奉北大开发 (第1/3页)
除了以工代赈等方式,赈济豫南灾民之外。
苏长青此番调动如此之多的物资,对豫南省进行赈灾。
在灾情逐步稳定之后,其后续计划也自然而然的浮出水面。
豫南作为四战之地。
老百姓饱经战乱、天灾的摧残,而此地人口数量又是极多。
旱灾影响下,豫南颗粒无收。
这对于普通老百姓们而言,心理阴影可想而知。
而与豫南相比!
黑土地土地肥沃、面积广阔。
人烟稀少!
刚好与豫南形成了完美的互补。
眼下,北满地区正在大发展。
无论是工业还是农业,对人都是极度渴求的。
故而,苏长青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老高!”
“你看,长青从豫南发来的电报。”
“看来,我们的大迁徙计划可以正式展开了。”
“将豫南受灾的老百姓转移至北满,再来一次闯关东。”
“这可是一举两得的事情啊!”
政委将苏长青发来的电报,递给了负责工业发展的老高。
这段时间,老高一直在政委的耳边念叨着缺人缺人。
如今!
豫南那边,最不缺的就是人。
“我看行!”
“此事又救了豫南省的老百姓,又能推动北满的发展。”
“何乐而不为呢?”
“政委!”
“我举双手赞成,豫南赈灾,我党出了大力气。”
“我想人民群众,是愿意相信我们的。”
“只要我们能组织起来,就能把他们带到北满来。”
“再来一次闯关东!”
所谓的闯关东,是指从同治年到这个时期时期,大批中原、江北的老百姓被迫或主动跨过山海关以及渡过渤海,到奉北地区闯荡、垦荒和定居的事件。
1668年,为维护奉北固有风俗和保护八旗子弟生计,前朝朝廷下令“辽东招民授官,永著停止”,对奉北实行封禁。
故1669年以后,再移民山海关以东者,便被称为“闯关东”。
19世纪中后期,为加强边疆地区的统辖、开发以及筹措资金解决财政困难,前朝政府的封禁政策有所松动。
因鸦片战争后前朝政府对边疆控制日益削弱,老熊国不断侵蚀黑省边境,1860年,前朝政府正式开禁放垦,鼓励移民实边,以振兴关外的经济。
1907年,奉北裁将军设行省,随后实施的东北新政也大力鼓励移民垦荒,于是“闯关东”从潜流演变为此起彼伏的移民大潮。
据统计,1851-1911年,黑省人口由20多万迅速增至180万,且发展趋势仍有增无减。
催动闯关东的因素有多方面,其中关内因素:齐鲁、冀北、豫南等省人口压力巨大,地少人多,天灾人祸频发。
如1855年黄河改道、1877年丁戊奇荒等,导致百姓为求生计冒险闯关东。
关外因素:奉北地区地广人稀,资源丰富,有大量未开垦的荒地,随着侵略者对奉北的开发,需要大量劳动力,为关内百姓提供了谋生的机会。
豫南爆发如此之大的旱灾,老百姓在经历了这么一次大灾之后。
往往也会有出去闯荡一番的想法,这时候只要宣传得当。
形成第二次的闯关东风潮,也不是不可能。
……
晋豫铁路施工场地。
一位年过半百、胡子拉碴的精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