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第1/3页)
晨光刚漫过豌豆架的顶端,林砚就蹲在了萝卜地的棚子旁。
指尖刚触到湿润的土面,脑内的末日农场系统面板就轻轻亮起——
淡蓝色的虚拟屏悬浮在视野边缘,清晰标注着土壤数据:【土壤湿度22%(适宜),肥力指数68(钾肥略缺),病虫害风险12%(蚜虫活动迹象增强)】
她捻起一点土粒在掌心搓碎,细土顺着指缝滑落,混着几根极细的白色菌丝——不是之前的有害菌丝,是蚯蚓松土时带起的有益菌,说明土里的生态还在往好的方向走。
“早啊林砚姐,又来查土了?”张梅端着陶壶走过来,壶里装着清晨刚打的井水,壶嘴还滴着水珠。
她把陶壶放在田埂上,从兜里掏出育苗本,指尖在“萝卜芽”那页的炭笔画旁添了笔:“昨晚我起来看了两次,芽尖没蔫,就是棚子布被风吹得有点歪,我重新系了绳,现在严严实实的。”
林砚点头,目光落在棚子布的缝隙处——那根最早冒出来的萝卜芽,豆瓣已经展开成两片小小的绿扇,嫩茎比昨天粗了圈,顶端还冒出点新绿,是刚要长真叶的迹象。
她用系统的土地肥力检测扫过芽周围的土:“土里钾肥有点缺,得补点草木灰,不然真叶长出来会发黄。还有蚜虫,刚才看见两只在布缝外绕,得赶紧撒薄荷粉。”
话音刚落,黄鼬就从田埂那头窜了过来,嘴里叼着片干枯的薄荷叶,小爪子扒着林砚的裤腿往棚子方向拽。它显然也察觉到了蚜虫的动静,鼻尖凑在布缝旁轻轻嗅,时不时“唧唧”叫两声,试着提醒林砚她们快处理,别让虫子靠近芽。
“黄鼬都着急了,咱们赶紧动手。”林砚笑着起身,往柴房方向走——那里堆着之前烧柴剩下的草木灰,用粗布包着,还留着余温。
苏野刚好从瓦房出来,手里拿着捆细铁丝,是准备给棚子加固的:“刚才用蓝光扫了圈,棚子西侧的竹条有点歪,风大了怕塌,先加固再补肥。”
陈溪也跟着过来了,怀里抱着个布包,里面装着晒干的薄荷粉,粉末细腻,还带着清冽的香味:“薄荷粉里掺了点碾碎的艾草叶,驱虫效果更好,还能轻微抑制杂草生长,省得杂草抢萝卜芽的养分。”
几人分工默契,像台咬合精准的机器。苏野蹲在棚子西侧,用细铁丝把歪掉的竹条绑在旁边的木桩上,铁丝绕了三圈,每圈都拧得紧实,最后还拽了拽竹条,确认不会再晃:“这样风再大也不怕了,竹条扎根深,棚布也不会被掀起来。”
陈溪则把薄荷粉和草木灰按3:1的比例混在一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