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55章 “军事车间” (第3/3页)
我们这个星期必须‘攻克难关’,全部按新标准交货…压力有点大,就怕手一抖,又出废品,拖了车间的后腿。”
陈朝阳又连续询问了几个工人,得到的反馈一致:大家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战斗压力”,生怕自己成为“掉队的那一个”,
但对于新标准背后的原理和重要性,却普遍懵懂,只是被动地执行着“命令”。
问题的核心浮出水面了。
赵喜奎并非抵制改革,恰恰相反,他无比渴望在这场改革中证明自己,证明他带的兵才是最能打的。
但他骨子里,仍然是一个纯粹的军事指挥官。
他将复杂、需要激发个体创造性和科学严谨精神的技术革新,简化成了一场只需服从命令、猛打猛冲的“军事行动”。
他追求的是形式上的“服从”和统计报表上的“达标”,却无形中扼杀了技术扎根所必须的耐心、钻研和民主讨论的氛围。
陈朝阳把赵喜奎叫到车间相对安静的角落,语气平和,但每一个字都敲在赵喜奎的心上:
“喜奎同志,你的决心,你的执行力,你带出来的这股子不怕困难的劲头,我都看到了,这都是非常宝贵的品质。”
赵喜奎脸上刚露出一丝欣慰,陈朝阳的话锋随即一转:
“但是,你想过没有,为什么三车间的同志们,只感到泰山压顶般的压力,却没有一车间、二车间那种主动钻研、热火朝天的学习劲头?
为什么在考评小组人选这么重要的事情上,你首先想到的是‘领会意图’,而不是‘技术顶尖’和‘群众公认’?”
赵喜奎张了张嘴,想解释他的良苦用心。
陈朝阳抬手制止了他,目光看向车间里那些忙碌却沉默的身影:
“你把车间当成连队来带,强调纪律和意志,这本身没有错。
军队的魂,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的法宝。
但你忘了,我们现在是在建设。
建设,尤其是工业建设,光有服从命令的士兵是不够的,我们需要的是有头脑、有创意、能独立思考和技术攻关的‘技术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