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3章银元 (第1/3页)
陈朝阳顺着指引看去,脸上露出了赞许的神色。
这让他颇感意外,在这种偏远的村庄能看到这样带有商业萌芽的设施,说明基层的活力正在恢复。
他信步上前,目之所及,店面很小,光线昏暗,泥土地面扫得还算干净。
靠墙用土坯垒了个简陋的柜台,上面摆着几个大玻璃瓶,里面装着五颜六色的水果硬糖,还有散装的火柴、煤油、针线、一种当地产的烟叶子,以及颜色深重的粗盐和酱块。
货品虽少,但摆放得颇为整齐。
店主名叫王老五,是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见这么多人进来,连忙从柜台后站起来,脸上堆着生意人特有的谦和笑容。
王富贵在一旁介绍:“陈书记,这是村里的王老五,以前就常走村串户,有点见识,也识点字、会算账。”
陈朝阳点点头,目光落在那些商品上,随口问道:“老乡,生意怎么样?乡亲们常来买东西吗?”
王老五搓着手,知道这是上面来了大领导,连忙恭敬地回答:“托领导的福,日子安定了,大伙儿手里好歹能攒下几个鸡蛋、编个筐换点钱,总要买点必需品。
就是……就是本钱小,进不了多少货,种类也少,勉强够糊口。”
他指了指这些糖,“这糖块,也就是谁家娃娃闹得厉害,或者有喜事,才舍得买上一两块甜甜嘴。”
陈朝阳拿起一小包用粗纸包着的火柴,上面印着模糊的本地厂家字样,问道:“这个怎么卖?”
“300块一包,领导。也可以用两个鸡蛋换。”王老五赶忙回答。
300块,两个鸡蛋。
陈朝阳心里快速盘算着乡村的物价和购买力。
这微薄的交易额,比县城省城里低了很多……但依旧反映的是解放后农村初步恢复、极其脆弱的商品经济。
但它的存在本身,就象征着希望。
乡亲们在努力改善生活,哪怕只是从一包火柴、一块糖开始。
“很好,”陈朝阳对王老五,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