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6章分期? (第1/3页)
他转头,目光带着询问,看向身后的农业局长李长河和村长王福贵。
李长河脸上露出尴尬神情,他凑近半步,压低声音,无奈开口:
“陈书记,您可能不太清楚下面的具体情况。咱们苏北,底子太薄了,好几个县都是靠上面财政补贴过日子。
一次性发放大笔的抚恤金,财政上……确实拿不出。
所以,很多地方,对烈属和重伤残军人的抚恤,都是……都是分成好几年,按季度一点点发放的。
虽然政策文件上要求足额及时,可现实……唉,拆东墙补西墙,能不断了这份钱粮,就已经是竭尽全力了……”
王福贵黝黑的脸上满是窘迫:“是啊,陈书记,咱村像平安家这样的,还有两三户。
乡里、县里也难,每次发下来的钱粮都不多,但总归是份活命钱。
过年过节,村里也会想办法从提留里挤点,或者动员同志捐点粮食送过来,就是……杯水车薪,总归是能解决着问题……”
陈朝阳听到这里,心中火气,稍稍平复,取而代之的是基于更深层了解的沉重。
他脑海中闪过在昌平时的情形。
那时华北初定,战事未远,为了稳定人心、兑现承诺,也因辖区不大、负担相对集中,他力主并做到了对抚恤金的足额、一次性发放。
然而,随着全国基本解放,情况发生了剧变。
为了支持庞大的国家运转和恢复生产,货币发行量不可避免地增大,加之旧社会遗留的金融乱象,导致了新一轮的货币贬值和物价波动。
地方政府的收入,尤其是像苏北这样工业基础几近于无的地区,完全依赖极其有限的农业税。
这点收入,面对庞大的支出需求,人员供给、基础建设、文教卫生,再加上优抚安置,根本就是杯水车薪。
上下都在使用没有足够物资作为锚定的纸币,财政的弦,绷得极紧,所谓的“拆东墙补西墙”,实则是基层政府在极端困难下,
为了维持最基本运转而不得不采取的“保全”之策。
收紧支付,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