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名将对弈 (第1/3页)
大巴山深处的林间营地,篝火噼啪作响,映着孟之继年轻却坚毅的脸庞。他手中捏着一封刚从江陵传来的密信,信纸边缘已被山风卷得有些毛糙。信中,孟珙详细说明了邓州失守的经过,言辞间虽有惋惜,却更多是劝慰,说蔡州尚在,可为屏障,让他不必忧心后路,只需在蜀地稳住阵脚,相机行事。
“邓州……终究还是丢了。”孟之继低声自语,将信纸凑近篝火,看着它化为灰烬。火光跳跃在他眼中,却没有丝毫意外或慌乱。
从入蜀的那一刻起,他就没把退路寄托在邓州或蔡州身上。蒙古人势大,京湖与蜀地的通道被断是迟早的事,义父的算计虽精,却挡不住朝堂上的掣肘。史嵩之那伙人的所作所为,早已让这条补给线变得岌岌可危。
“将军,邓州失守,咱们真成孤军了,要不要……”副将木杰站在一旁,语气带着几分担忧。蛮龙军入蜀已近两月,虽屡有斩获,却也折损了不少弟兄,粮草全靠劫掠蒙古军的粮队维持,若是后路彻底被断,后果不堪设想。
孟之继抬起头,目光扫过帐外正在擦拭兵器的蛮龙军将士。他们大多脸上带着风霜,身上或多或少带着伤,却没人有半句怨言,眼中的战意比刚入蜀时还要炽烈。这就是他亲手带出来的兵,悍不畏死,更不服输。
“孤军又如何?”他站起身,拍了拍木杰的肩膀,声音不大,却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力量,“咱们蛮龙军从邓州巷战里杀出来,靠的从来不是退路,是手里的刀,是心里的气!”
他走到帐外,望着远处连绵起伏的山峦,朗声道:“弟兄们,邓州丢了,蔡州也未必能久守!但这四川,是咱们大宋的土地,是诸多英杰拼死守护的地方,是万千百姓等着咱们光复的家园!今日我孟之继在这里立誓,不把蒙古人赶出蜀地,绝不回头!”
“不回头!不回头!”三万蛮龙军将士齐声呐喊,声音震得林间飞鸟惊起,回荡在山谷间,带着一股破釜沉舟的决绝。
木杰看着这一幕,心中的担忧顿时烟消云散。他自从跟着孟之继以来,最清楚这位年轻将军的性子——看似温和,骨子里却藏着一股犟劲,越是绝境,越能爆发出惊人的力量。
其实连孟珙都不知道,孟之继此次入蜀,压根就没打算全身而退。他要的不是牵制,是反攻;不是自保,是光复。塔海、阔端这些蒙古名将的名字,在他心里早已刻成了必须跨越的丰碑。这份自信,或许带着少年人的锐气,却也是支撑蛮龙军在蜀地转战千里的底气。
接下来的一个月,孟之继将这份锐气化作了实打实的战绩。他深知蛮龙军骑兵在山地的劣势,干脆弃了战马,让将士们与熟悉地形的当地义军合兵一处,打起了更灵活的游击。
他们时而化整为零,趁着夜色袭扰蒙古军的小股巡逻队,割下哨兵的头颅挂在营外;时而又集中兵力,突袭蒙古军的粮草转运点,将缴获的粮草分给当地百姓,换来他们的支持与情报;孟之经的水师则在嘉陵江、渠江一带呼应,烧毁蒙古军的战船,截断他们的水上补给线。
塔海留在蜀地的五万主力,被这对兄弟搅得鸡犬不宁。阿答赤率军在大巴山里转了一个月,别说找到蛮龙军的主力,连他们的影子都抓不到,反而被袭扰得粮草告罄,士气大跌,只能退守阆州、利州等地,收缩防线。
这一日,孟之继率领一支精锐,途径利州地界。此地曾是宋蒙激战的主战场,路边的断壁残垣上还能看到箭簇的痕迹,田埂里偶尔能挖出锈蚀的兵器。
“将军,前面有个小土坡,像是座坟。”前锋回报。
孟之继策马上前,果然看到路边的山坡上,有一座简陋的坟冢,没有墓碑,只用石块垒了个坟头,坟前却摆着几束新鲜的野花,显然是有人时常来祭拜。
“这是……”孟之继勒住马,心中有些疑惑。
旁边田地里,一个正在耕作的老农见他们穿着宋军服饰,放下锄头走了过来,对着坟冢作了个揖,才对孟之继道:“将军是来打蒙古人的吧?这是我们给曹将军立的坟。”
“曹将军?曹友闻?”孟之继心中一震。
利州刺史曹友闻,当年为保蜀地,率数千孤军在阳平关与蒙古大军血战,最终力竭战死,尸骨都没留下。孟之继年少时曾听过他的事迹,心中一直敬佩有加,没想到在这里竟能见到百姓为他立的坟。
“正是曹将军。”老农叹了口气,眼中泛起泪光,“那年阳平关之战,曹将军明知不敌,还是死守了七天七夜,为我们争取了撤退的时间。蒙古人恨他入骨,把他的尸首都烧了,我们这些百姓只能在这里给他堆个土坟,逢年过节来祭拜祭拜,也算尽份心意。”
孟之继翻身下马,走到坟前,整理了一下衣袍,恭恭敬敬地磕了三个头。额头碰到冰冷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