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滋养新芽 (第2/3页)
两百多块,比他现在收的二十块高十倍,这些人还会找 “中间人” 抽成三成,钱老西显然是想当这个 “中间人”。
他脸上露出为难的神色,抓了抓头发,指腹蹭到额前的碎发,有点痒,故意把头发抓得乱了些,显得更 “憨厚”:
“钱老板,您的好意我心领了。可我都跟表叔说好了,帮他收这些书做研究,做人得讲信用不是?
而且我收的都是些大路货,不是缺页就是脏,有的纸都糟了,一碰就破,哪有什么好东西,别耽误了您朋友的事,那多不好。”
钱老西盯着林凡看了几秒,眼睛眯了眯,像在判断他的话有几分真,目光扫过林凡的脸,连他嘴角的弧度都没放过。
最后他放下书,拍了拍手上的灰,拍得很慢,手指关节 “咔咔” 响,像是在琢磨什么,然后意味深长地笑了笑,笑容里藏着点捉摸不透的意思:
“行,年轻人,讲信用是好事。那你就慢慢帮你表叔‘研究’吧。以后要是改了主意,随时来找我 —— 我那朋友,耐心还挺好,能等。”
说完,他没再多留,背着手走出店门,脚步比进来时慢了些,鞋底蹭过门槛,发出 “咚” 的一声轻响。
走到门口还回头看了一眼连环画的角落,眼神像粘在了上面,拔都拔不掉,连嘴角都带着点 “早晚能挖到” 的笃定。
看着钱老西的背影消失在街角,林凡的眉头轻轻蹙了起来。
这个老狐狸,比黑皮难对付多了 —— 黑皮是明着抢,像头横冲直撞的野猪,一眼就能看穿,打不过还能躲;
钱老西是暗着钓,像藏在水里的鱼,耐心极好,一次没上钩,还会换更诱人的鱼饵,等着他自己咬钩。
他走到角落,拿起那本《三国演义》,翻了两页,纸页间的霉味飘了出来,带着点旧时光的味道。
又把书锁进柜台下的抽屉 —— 抽屉上的锁是新换的,比之前的结实,钥匙他藏在裤腰里,贴着皮肤,连睡觉都不摘。
看来,连环画这块得更谨慎:下次见赵叔,得叮嘱他别跟其他小贩提是给 “小林” 收的,就说 “自己留着看”;
送书时别从店前门过,走后门的小巷,后门有个小窗户,赵叔把书放在窗台上,敲三下就走,他等五分钟再去拿,这样不会被人看见。
黑皮的威胁暂时没了,钱老西的觊觎却像根细线,牵着他的神经,松不了。
林凡觉得自己像走在刚过了雷暴的丛林里 —— 最大的猛兽倒了,可草丛里还藏着毒蛇,吐着信子,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窜出来,咬一口,让人防不胜防。
他回到柜台后,拿起账本重新核算。这个月扣除 800 块租金、1200 块进货成本、53 块水电费,净赚了 627 块,比上个月多了 198 块,数字用红笔标出来,像个小灯笼,看着喜庆。
可他知道,这离目标还远 —— 要想做童装加工,五十件外套的成本就要 900 块,这点钱连一半都不够,像沙漠里的一滴水,根本不够用。
一个念头慢慢清晰:是不是该把银行里的定期存款取一部分出来?
那笔存款是去年攒的,一共 3000 块,存在工商银行,定期一年,利息 3.5%,还有三个月到期,提前取会损失 30 多块利息。
他算了算:就算损失利息,取 1000 块去市区找供货商,能多进 55 件纯棉外套,按每件赚 7 块算,能多赚 385 块,比利息划算;
剩下的 2000 块还能留着应急,万一店里出点事,也有底气。他还想跟赵叔打听下跨市生意 —— 赵叔认识个跑运输的老周,每周往返县里和市区,拉蔬菜的回程是空车,能帮着带点货:
县里的红薯干进价 5 块一斤,市区能卖 8 块;市区的便宜文具进价 8 毛一盒,县里能卖 1.2 块,每次能带 50 斤红薯干和 200 盒文具,一趟能赚 250 块,够付半个月房租。
风险肯定有 —— 怕被城管查,也怕货卖不出去,但守着小店,永远只能原地踏步,像被困在笼子里的鸟,飞不高。
日子一天天过,冬日的冷意渐渐被春风吹散。
街路边的梧桐树冒出了嫩黄的芽,芽是纺锤形的,外面裹着层褐色的壳,像小花生,风一吹,壳会掉下来,落在地上 “啪嗒” 响;
嫩黄的芽尖露出来,摸上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