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帝国金库与西域都护 (第1/3页)
宣威城的繁华,如同投入水面的石子,激起的涟漪迅速沿着丝绸之路向东西两个方向扩散。来自关中、河西的丝绸、瓷器、漆器,与西域乃至更远方的玉石、香料、骏马、奇珍异兽,在这座新兴的边陲重镇交汇、交易。市集的规模一扩再扩,四方馆内常驻的异国商人越来越多,连带着酒肆、旅店、货栈也如同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然而,表面的繁荣之下,李默敏锐地察觉到了一个迫切的问题:财政。
安西郡初立,百业待兴。筑城、屯田、修路、养军、维持对归附部落的赏赐和救济……每一项都需要海量的钱粮投入。虽然朝廷有拨付,河西诸郡有协济,但远水解不了近渴,且难以满足安西郡飞速发展的需求。仅仅依靠传统的田赋和有限的朝廷拨款,安西郡将永远是个需要“输血”的边疆负担,而非帝国期待的“战略支点”和“财富源泉”。
必须建立安西郡自身的、可持续的财政造血能力。而眼前川流不息的商队,就是最现成的“金矿”。
李默召集了郡丞、主簿、以及新设立的“市舶司”(负责管理市场与商税)的官员,进行了一次关乎安西郡未来命脉的会议。
“诸位,商路已通,货殖繁盛,此乃天赐我安西以自养之机。”李默开门见山,“然,观今日之市易,多为民间自发,零散无序,税额微薄,且易生纠纷。长此以往,于我郡财政,无异于杯水车薪。”
“郡守大人明鉴。”市舶司令,一位原工曹府出身、精于计算的吏员躬身道,“如今商税,主要依秦律征收‘市租’,按交易额比例抽取,然西域胡商多行以物易物,价值难以精确估量,征收颇为困难,且易生贪腐。加之商队往来路线不定,多有私下交易,逃避税赋者。”
“故此,需立新规,建新制!”李默斩钉截铁,“其核心,在于 ‘规范管理’与‘创造稳定税源’!”
他提出了几条开创性的举措:
第一,设立“安西官营贸易榷场”。
在宣威城内划定专门区域,建立大型、规范的官方交易市场。市场内设立标准度量衡器(由工曹府统一制造校准),提供公平的货物估价服务,并由市舶司官吏现场监督交易、征收税款。鼓励大宗交易进入榷场进行,给予一定的税率优惠和政策便利(如优先提供仓储、安保服务)。同时,安西郡府自身也组建官营商队,直接参与利润最丰厚的大宗商品(如丝绸、茶叶)贸易,获取直接收益。
第二,推行“商引”制度。
所有欲在安西郡境内(包括河西至西域路段)进行长途贩运的商队,无论秦胡,均需至市舶司登记,领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