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釜底抽薪与格物之光 (第1/3页)
《请定边郡兵马钱粮审计新规疏》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咸阳朝堂激起了远比李默预想更为剧烈的波澜。
奏疏的核心内容清晰而犀利:
一、确立“预决算”制度。边郡每年需提前申报下一岁兵马粮饷、军械补充、工程营造的详细预算,经太尉府、少府核准后执行,岁末需呈报决算,超支需说明缘由。
二、推行“交叉审计”。由朝廷派遣御史、郎官,并抽调不同郡县的计吏,组成审计团队,不定时、不预先通知地对边郡钱粮、仓储、军籍进行核查。
三、明确“主官连带之责”。一旦审计出重大问题,不仅直接责任人严惩不贷,郡守、都尉等主官亦需承担失察之责,视情节轻重予以罚俸、降职乃至夺爵。
这已不仅仅是为了自保的反击,而是直指帝国边政管理积弊的制度性改革。奏疏一经公布,朝野震动。
支持者如治粟内史等掌管财政的官员,对此大为赞赏,认为若能严格执行,将极大减少贪墨和浪费,缓解国库压力。一些清廉的御史也认为,此乃澄清吏治的良方。
但反对的声音更为汹涌澎湃。那些在边郡经营多年、早已将驻地视为自家庄园的郡守、都尉们,通过其在朝中的代言人,发出了强烈的抗议。
“边关之事,瞬息万变!岂能拘泥于区区预算?若胡虏来犯,难道还要等咸阳核准才能调兵买马吗?”一位出身北疆军旅的将领在朝会上几乎是指着李默的鼻子怒吼。
“交叉审计?此乃取乱之道!边郡情势复杂,非久驻者不能明察。派些不谙边事的文官前去,指手画脚,干扰防务,岂非自毁长城?”另一位与李斯关系密切的官员义正辞严。
“主官连带?荒谬!如此一来,谁还敢在边郡任事?人人自危,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边备必然松弛!”攻讦之声不绝于耳。
矛头直指李默,说他“以猜忌之心度忠良之腹”,“欲以刀笔吏钳制边关猛士”,甚至有人暗讽他“因自身出身匠户,故视天下文武皆为蠹吏”。
面对汹涌的反对浪潮,李默站在朝堂之上,身形挺拔如松。他没有与众人争吵,只是等喧嚣稍平,才向御座上的始皇躬身一礼,声音清晰地陈述:
“陛下,审计新规,非为猜忌,实为保全。边关将士浴血奋战,若因后方粮饷不济、军械劣质而败,岂不冤枉?新规旨在堵塞漏洞,使将士血汗,尽用于杀敌报国,使忠良之臣,不致为宵小所累,清白之身,可昭日月!”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那些反对最激烈的面孔,语气转冷:“至于干扰防务、自毁长城之说,更是无稽之谈!审计核查的是钱粮账目、军械库存,问的是物资去向、人员实数,与临阵指挥、战机决断何干?除非……有人心中有鬼,怕这阳光,照见了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