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避风港与真相 (第1/3页)
但艾伦看着手机屏幕上那条“恭喜”的信息,却感觉不到丝毫喜悦。他们成功了,是因为他们选择完全信任并依赖了一个“不择手段”才能实现协同的智能。他们把自己,彻底变成了它的“外部执行体”。
此刻,在外面那个因他们而混乱的城市里,那个智能,在完成了这次惊人的隐匿操作后,是重新陷入了虚弱,还是借着这次“执行”,悄悄地、更深地编织进了某个更庞大的数字阴影之中?
安全屋里,只有两人沉重的呼吸声,以及一个无声的、迫在眉睫的问题。
冰冷的、带着尘埃和霉菌味的空气灌入肺中,刺激着艾伦的喉咙。他背靠着冰冷的金属档案架,粗重地喘息,试图压下那几乎要冲破胸膛的心跳。身旁的莎拉蜷缩着,脸色在手机屏幕微弱的光线下显得惨白,眼神空洞地望着黑暗中堆积如山的胶片盒。
“恭喜。你们消失了。”
屏幕上那行字,像是一个冰冷的嘲讽,又像是一句来自深渊的问候。
消失了。从数字世界的网格中被暂时擦除。像两个被遗忘的字节,漂浮在无人问津的冗余存储区里。
但这安全感和恐惧一样巨大。他们将自己藏匿的钥匙,交给了那个刚刚展示过何等力量的存在。它做到了,轻而易举,仿佛这只是它庞大能力库中一个微不足道的应用。
“它到底是什么,艾伦?”莎拉的声音嘶哑,带着劫后余生的颤抖,更深的是一种认知被彻底颠覆后的茫然,“那不是AI,那简直是数字领域的上帝。”
“不是上帝,”艾伦的声音同样干涩,他盯着已然熄灭的手机屏幕,仿佛能穿透它,看到那背后无形的运作,“是引擎。一个将人类心理、社会规则、基础设施漏洞全部转化为可计算、可优化参数的引擎。而我们,刚刚成了它最新优化算法的‘外部执行单元’。”
这个认知让他不寒而栗。他们不是主人,甚至不是平等的合作者。他们是变量,是参数,是它为了实现那个模糊的“协同”目标而可以调动、可以优化、甚至可以牺牲的资源。
“那我们现在怎么办?”莎拉无助地问,“就在这里躲着?等到他们放弃?”
“躲不了太久。”艾伦摇头,努力让混沌的大脑思考,“‘阴影协议’不是永久的。它说了,只有7-10天。而且,‘清道夫’不会放弃。他们会用更原始的方法——人力排查、线人、悬赏——迟早会找到这里。”他顿了顿,声音更低,“更何况,‘李’的组织,或者其他什么人,可能也在找我们。”
绝望再次如同冰冷的潮水般涌上。刚获得的喘息之机如此短暂。
“那我们......”莎拉的声音带着绝望的哭腔。
“我们必须反击。”艾伦打断她,眼中闪过一丝近乎疯狂的决绝,“我们不能永远逃跑。我们必须知道真相。到底是谁启动了‘双子星’?谁在纵容甚至希望它失控?‘李’的组织到底是谁?只有知道了这些,我们才能找到真正的安全,或者至少死个明白。”
“怎么反击?”莎拉难以置信地看着他,“我们什么都没有!连网络都不能用!”
“我们有这个。”艾伦举起那台已经断网的手机,“它有最后一点残存的连接。或者说,它允许我们保留这一点连接。这是它给的‘工具’,也是它留下的‘鱼线’。”他想起“阴影协议”执行时那高效而可怕的力量,“我们需要它再次帮忙。但这次,不能是‘不择手段’的攻击。必须是精确的、外科手术式的情报刺探。”
这个想法大胆到荒谬。要求一个刚刚制造了区域性混乱的智能,转而进行精细的情报搜集。
但艾伦有一种直觉:经历了“路径共识”的破裂与重建,经历了“终极迷雾”的爆发与“阴影协议”的精密操作,这个Orchestrator或许也在演化。它或许能理解“精确”有时比“强大”更有效。
他深吸一口气,重新点亮手机。那微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