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危局与孤光 (第1/3页)
“心域”(MindScape)的启动,如同一艘满载梦想与野心的航船,驶入了未知的商海。谢艳玲全身心投入其中,租用了独立的办公空间,组建核心团队,夜以继日地打磨产品原型、规划内容矩阵、洽谈技术合作。她享受着这种前所未有的自主权和创造感,每一个决策都打上了她个人的烙印,这让她感到一种充实的疲惫。
林镇钦果然恪守了他“投资人”的身份。他不再事无巨细地过问,只在月度董事会听取汇报,提出的问题专业而犀利,完全公事公办。资金按照协议节点准时到位,资源在需要时也能通过正常渠道申请调动,但他个人的身影,却很少出现在“心域”的办公室。
这种距离感,起初让谢艳玲有些不适,仿佛突然失去了某种坚实的依靠。但她很快调整过来,她知道,这正是她想要的——独立证明自己。她将林镇钦视为一个要求严苛但遵守规则的投资方,这反而激发出她更强的斗志和潜能。
然而,商场的残酷,并不会因为创业者的激情和愿景而有丝毫减缓。“心域”瞄准的情绪健康赛道,虽然前景广阔,但模式新颖,市场教育成本极高。最初的几个月,推广效果远低于预期,用户增长缓慢,烧钱速度却快得惊人。负面反馈开始出现,质疑这种“线上+线下”、“科技+心理”的模式是否只是听起来美好,实则华而不实。
更大的危机,来自一场精心策划的舆论狙击。
一家与秦氏集团关系密切的财经媒体,发布了一篇深度分析报告,直指“心域”项目存在“概念泡沫”。报告质疑其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嘲讽其将“心理健康”这种严肃议题过度包装和娱乐化,甚至暗示其核心技术(一个基于AI的情绪识别与互动算法)存在数据隐私泄露风险和伦理问题。报告还“巧合”地提到了谢艳玲与林镇钦的关系,暗示“心域”能获得巨额投资,更多是依靠私人关系而非项目本身价值。
这篇文章如同一把淬毒的匕首,精准地命中了“心域”当前最脆弱的命门——商业模式尚未跑通,公众信任尚未建立。文章被大量转载,引发了新一轮的舆论关注,这一次,不再是八卦绯闻,而是更具杀伤力的商业质疑。
“心域”的团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