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突火枪成:虎啸伴枪震山林 (第1/3页)
石磨研磨出的粉末,细腻得像腊月里的新雪。向拯民手上的烧伤在阿朵的精心照料下,也渐渐结痂愈合,留下了几道粉色的新肉。这次意外像一记警钟,让所有人都对火药多了十二分的敬畏,操作起来更加小心规范。
有了高质量的火药原料,向拯民开始着手设计火枪。明朝此时已有鸟铳、三眼铳等火门枪,但工艺粗糙,射程和精度都有限。向拯民凭借记忆和机械知识,画出了一支前装滑膛枪的草图——带有准星和照门的枪管、木制枪托、弯形枪机(采用简单的蛇杆式击发机构,用燧石打火,比火绳更安全可靠),甚至还设计了一个简单的通条,用于从枪口装填弹药和清理枪管。
这图纸对于阿铁来说,不亚于天书。他看着那些复杂的零件和标注的尺寸,眼睛瞪得溜圆,又是挠头又是咂嘴。
“向师傅……这……这东西,真能造出来?”阿铁感觉手里的铁锤都不听使唤了。
“能。”向拯民语气肯定,指着图纸一点点给他讲解,“你看,最关键的是枪管。要一根足够长、内壁光滑、密闭性好的铁管。我们可以用熟铁,反复锻打,卷成管状,再想办法把接缝锻合……”
他讲的是最基础的铁管锻造法,虽然费时费力,但在现有条件下是最可行的。阿铁听得似懂非懂,但工匠的倔劲上来了,他一拍胸脯:“向师傅,你说咋干就咋干!我就不信,还有我阿铁打不出来的铁器!”
接下来的日子,铁匠铺里炉火日夜不熄。阿铁带着几个徒弟,挑选最好的熟铁料,在铁砧上反复锻打、延展、卷曲……失败了一次又一次,浪费了不少铁料,终于成功锻打出了第一根长约三尺、内径约为一指半的铁管。虽然内壁还不够光滑,接缝处也有些瑕疵,但至少有了雏形。
向拯民又指导阿铁,用钢锉和磨石,一点点打磨枪管内壁,使其尽可能光滑。枪机的制作更是精细活,那几个小零件让阿铁掉了不少头发,最终还是靠着向拯民的指导和一股不服输的韧劲,勉强做了出来。
木制的枪托,则交给了寨子里手艺最好的老木匠,按照向拯民画出的符合人体工学的形状,用硬木精心雕刻而成。
当所有的零件终于凑齐,在向拯民的亲自组装下,第一支“巴寨式”前装滑膛突火枪,诞生了!
枪身黝黑,线条简陋,甚至有些地方还能看到锻打的痕迹,但握在手里,沉甸甸的,带着一股冰冷的杀气。寨民们围着这支充满了异域风格的“铁棍”,指指点点,好奇又畏惧。
试射,选在了一个晴朗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