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公益的足迹 (第1/3页)
叶菲的教育公益基金成立半年后,她决定亲自去偏远山区的学校看看。在此之前,基金已经为几所山区学校捐赠了图书和教学设备,但她总觉得不够 —— 她想知道孩子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想亲身体验山区教育的现状,这样才能让公益基金的帮助更有针对性。
出发前,叶菲特意去商场买了很多文具和书籍,塞满了两个大大的行李箱。王剑担心她一个人不安全,想陪她一起去,可公司正好有个重要的项目会议,实在走不开。“你放心去吧,有什么事随时给我打电话。” 王剑帮叶菲把行李箱搬到车上,又反复叮嘱,“山区条件可能比较艰苦,记得照顾好自己,缺什么就跟我说,我给你寄过去。” 叶菲笑着点头:“我又不是第一次去偏远地方,你就别担心了。等我回来,给你和念菲带山区的特产。”
叶菲此行的目的地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一所乡村小学 —— 平寨小学。经过十几个小时的火车和汽车颠簸,她终于抵达了学校。眼前的景象比她想象中还要艰苦:低矮的教学楼墙面有些斑驳,教室里的桌椅破旧不堪,窗户没有玻璃,只用塑料布简单遮挡着,寒风一吹,塑料布就呼呼作响。
校长是一位五十多岁的苗族大叔,名叫吴正明,他握着叶菲的手,激动地说:“叶老师,您能来,我们太高兴了!孩子们早就盼着能有城里的老师来给他们上课呢。” 叶菲看着校长黝黑的脸庞和布满老茧的手,心里一阵酸涩:“吴校长,以后我们公益基金会长期关注这里的教育,有什么困难,您尽管说。”
当天下午,叶菲就走进了教室,给四年级的孩子们上了一堂语文课。她原本准备了《桂林山水》的教学内容,可当她问孩子们 “有没有见过大山外面的世界” 时,教室里一片沉默。有个小女孩小声说:“老师,我只去过镇上,没见过桂林山水。” 叶菲心里一紧,她意识到,对于这些孩子来说,课本里的很多内容都太遥远了,他们需要更贴近生活的教学方式。
于是,叶菲临时改变了教学计划,她让孩子们分享自己家乡的风景和故事。没想到,这个话题一下子打开了孩子们的话匣子。有的孩子说家乡的梯田像梯子一样,一层一层通向天上;有的孩子说家乡的溪流里有很多小鱼,夏天的时候可以去捉鱼;还有的孩子说奶奶会唱苗族山歌,歌声比小鸟叫还好听。叶菲认真地听着,时不时点头微笑,还把孩子们的故事记录下来,编成了一篇短文,教他们朗读。
这堂语文课让叶菲深受触动。她发现,山区的孩子们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对知识有着强烈的渴望。只是因为教育资源匮乏,他们的潜力没有得到充分挖掘。晚上,叶菲住在学校简陋的教师宿舍里,翻来覆去睡不着,她在笔记本上写下了自己的计划:不仅要给山区学校捐赠物资,还要组织城里的老师来支教,开展教师培训,让山区的老师掌握更先进的教学方法;同时,要为孩子们开设兴趣班,培养他们的特长,让他们有机会接触到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
第二天,叶菲和吴校长一起走访了几个学生的家。其中一个叫阿妹的小女孩,家里只有她和奶奶两个人,奶奶身体不好,无法干重活,家里的生活全靠政府的低保维持。阿妹很懂事,每天放学回家都会帮奶奶做饭、喂猪,晚上还要在昏暗的灯光下写作业。叶菲看着阿妹冻得通红的小手,心里很不是滋味,她从行李箱里拿出一件厚厚的羽绒服,递给阿妹:“天冷了,穿上这件衣服,就不冷了。” 阿妹接过衣服,眼里含着泪水,小声说:“谢谢老师。”
走访结束后,叶菲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