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21章 工坊扩张 (第2/3页)
秀姑激动地拉着沈青的手:"这下可省大力气了!"
然而新的问题接踵而至。水力磨坊的效率虽然提高,但对原料的需求也大大增加。现有的供应商已经无法满足工坊的生产需求。
"沈姑娘,不是我不帮忙,"经常往来屯子的行商老周为难道,"今年北境收成不好,周边屯子的余粮都被几个大商户预定完了。你们要的量太大,我实在凑不齐啊。"
沈青意识到,必须建立更稳定的原料供应链。她想起现代的商业合作模式,决定主动出击。
"大军哥,"她找来李大军,”你认识附近屯子的里正或者管事的吗?我想直接和种粮的屯子谈长期合作。"
李大军挠挠头:"倒是认识几个...但咱们工坊小,人家愿意和咱们合作吗?"
"试试看。"沈青目光坚定,"咱们可以预付定金,保证收购价,还可以用军粮换粮食。只要诚信经营,总会有人愿意的。"
她亲自走访了附近几个屯子,带着工坊生产的军粮样品,与当地里正和种粮大户洽谈。起初并不顺利,很多人对这个小工坊持怀疑态度。但沈青用诚意和品质说话,最终与两个屯子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
就在供应链问题初见曙光时,新的挑战又出现了。
这日午后,张秀姑急匆匆找到沈青:"青丫头,不好了!屯里好几个娘子家里老人孩子生病,要请假回去照顾。这下人手不够了!"
沈青心里一沉。工坊刚刚步入正轨,正是需要稳定生产的时候,突然缺人可是大问题。
她沉思片刻,忽然想到现代企业的弹性工作制:“张嫂,你看这样行不行:让家里有困难的娘子把活计带回家做,按件计酬。咱们统一提供原料,定期验收质量。"
张秀姑眼睛一亮:”这主意好!我这就去和大家商量。"
更让沈青头疼的是技术保密问题。随着工坊名气渐大,来"取经"的人越来越多。有真心想学的,也不乏刺探机密的。
"沈姑娘,"这日萧山提醒她,”最近有几个生面孔常在工坊外转悠,像是在观察什么。"
沈青立即加强了对核心工艺的保密措施: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