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5章 时念番外一:归泉 (第2/3页)
林卫退远些:
“朕已命泉州知府打理好苏家老宅,您住着若有半点不适,直接让人捎消息回来,朕收到了一定会……”
时念摇摇头:“不必了,皇上你有自己的事情要忙,我的事情,身边的人可以处理好。”
许克勤望着她,忽然叹了口气:“老师您还是老样子,总把朕当做外人。”
这些年,他一直想要知道如何才能走进时念的心里。
有时候甚至在想,如果他是时念的孩子,她会不会将自己的所有的爱都给他。
风卷着槐花香掠过,吹开了记忆的闸门。
那是二十年前的事了。
时念因文盛之会的事受到了南齐帝表彰,从此大大小小的宫宴上都有了她的身影。
一开始时念还会拒绝,可后来,她发现南齐帝还是会一次不落的给她送帖子,她也只好妥协。
都说事不过三,她一个平民也不能一直用身体不好当做借口去拂了一国之君的面子。
第一次去皇家别院参加宴席的时候,她路过偏院,听见里面传来少年的哭声。
循声望去,只见是个脏兮兮的少年,正蹲在石榴树下抹泪。
手里还攥着一本被撕的破破烂烂的《蓝星诗词集》。
“被欺负了?”
时念走过去,捡起地上的碎纸片。
少年被吓了一跳,抬头时露出双怯生生的眼,正是少年时期的四皇子许克勤。
这孩子生母出身官女子,又在诞下他的时候早早离世。
没有皇帝的注意,娘亲的庇护,他在宫里活得像株不起眼的杂草,被太监宫女欺负早已是常事。
“不、不曾!”
许克勤的声音细得像蚊子叫,把烂书往身后藏。
这是他第一次见到时念,他从未在宫中见过这个女人,只以为是父皇又召了新人入宫。
可后来他才知道,原来她就是大名鼎鼎的时念。
“不曾?”
时念瞥了一眼他身上有些脏的衣服,捡起书,见上面用歪歪扭扭的字写满了批注,比宫里那些先生教的还透彻。
她忽然想起刚穿来时的自己,也是这样,在陌生的世界里缩着尾巴活,盼着能找到条活路。
“既然不曾,那就收好这书。”
时念把书拼凑好,递了过去,“书中的批注做的不错……”
那天她没走,在石榴树下教了许克勤许久。
从“民惟邦本”讲到“水能载舟”,从南齐的徭役讲到蓝星的“轻徭薄赋”,少年听得眼睛发亮,像久旱的田地遇上了甘霖。
后来时念才知道,那日遇上的少年其实已经十六,只是瘦弱的像是个没有长大的孩子。
不知为何,她第一次向南齐帝请旨,表明自己想要做四皇子的“先生”。
梁王当时正在旁边,端着茶盏的手都顿了:
“你不是最忌讳掺和宫闱?”
时念望着窗外的雨,想起那孩子攥着烂书的模样:
“他不是宫闱,只是个想读书的孩子。”
南齐帝沉吟了半晌,终是点了头:
“既然先生已经决定,如此也好。”
刚好他也想要看看,一个从出生就陷在泥潭之中的人会被时念引导成长为怎样的人。
于是,时念教了许克勤近二十年。
在怡红院的书坊里,教他看渔民的账本,算平价粮的账;
在民生议事区,教他听张老汉说菜价,看王大娘诉难处;
甚至带他去了各个州府,站在苏家老宅改的讲堂里,站在南岸海边的改的石头上……
“为君者,”
时念总说:
“民心不是奏折里的字,是能摸着的实际,你得知道百姓冬天缺什么,夏天愁什么,才配坐那把龙椅。”
许克勤学得慢,却十分扎实。
从一开始见了朝臣就躲,到后来能在议事区和老秀才争得面红耳赤;
从连“民生”二字都不敢大声说,到能写出“减泉州渔税三成”的奏折。
南齐帝弥留之际,握着许克勤的手,指着时念送的那本《蓝星民生策》。
“当年你和朕的约定,终究是你赢了,如今朕老了,以后的南齐就交给你了。”
“老师当年为何会选我?”
许克勤的声音拉回时念的思绪。
马车慢悠悠驶出盛京,官道两旁的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