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幽灵信号 (第2/3页)
的数据硬盘。驱动器发出沉闷的读写声。
“这是……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实时监测仪的备份数据?”陈远凑近屏幕,看着上面滚动的、看似无规律的波形图,“你想从这里面找到东西?CMB是宇宙大爆炸的余晖,均匀得令人发指,几乎不可能有……”
他的话戛然而止。
顾杉将波形图的时间轴,精准地锁定在思瑜消失的那个毫秒级时间窗口。然后,他启动了自行编写的分析算法。
屏幕上,原本平缓的CMB背景波纹中,突然出现了一个极其细微,但绝对异常的“扭结”!像是一段平滑的丝绸,被一根看不见的针,轻轻挑了一下。这个扭结持续的时间短到以皮秒计,能量波动也微弱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在顾杉精心调校的滤波算法下,它清晰地显现出来。
“这……这不可能!”陈远瞪大了眼睛,“背景辐射怎么会……”他扑到控制台前,亲自检查数据源和算法,“数据源没问题,算法逻辑……天衣无缝。排除了所有已知干扰源……这信号是真实的!”
顾杉死死地盯着那个信号,呼吸变得粗重。他的眼中,那团几乎熄灭的火焰,再次熊熊燃烧起来。
“这不是噪音……”他喃喃自语,“这是涟漪。是石头落入水底后,传到水面最边缘的那一丝波动。思瑜……她就是那颗石头。”
接下来的几周,顾杉和陈远像两个潜伏在地下的鼹鼠,利用一切夜晚和周末时间,在这间废弃的地下室里进行着秘密实验。他们没有能力复现当初的高能环境,但顾杉设计了一个极其精巧的“共鸣”实验——他利用那台老旧的终端机,模拟出事故发生时量子场的特定谐振频率,以极低的能量,持续“刺激”着周围的空间。
过程充满了失败和沮丧。设备老化,多次死机;能源不稳,实验屡屡中断;有一次甚至引发了小范围的电路过载,烧毁了几个昂贵的滤波器,险些触发火警。陈远不止一次地劝他放弃。
“顾哥,我们就像在用一台收音机,试图接收来自外星文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