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一章 不怕事多 (第2/3页)
个书市,办成一个具有品牌效应的文化集市,使之成为一个可长期持续举行的文化活动。
    目的只有一个,借此让天坛公园的客流量,最大可能摆脱季节的制约。
    他希望今后无论酷暑还是严寒,都会有源源不断的游客,专门为了这些文化活动而来。
    不用说,这件事无论对于天坛公园本身,皮尔-卡顿公司,又或是区服务局,都有莫大的好处,自然获得了两个合作方的鼎力支持。
    如今天坛公园和服务局早准备好了,就等宁卫民一声令下开展实际工作了。
    可偏偏他这个计划的倡导者倒是迟迟没有消息,压根就没动手操作这件事呢。
    说起来,也确实是有点不像话了。
    但这就算完了吗?
    不,还差得远呢。
    本来这两件事就已经够麻烦的了。
    都是宁卫民必须马上着手去做,而且必须抓紧时间安排好的要务,半点疏漏也不能出的那种。
    可架不住这小子,他还自己给自己找事呢。
    别忘了,除了操纵邮票的副业以外。
    宁卫民弄回来的马家花园,买下的皇叔小院。
    要想进行修缮,就必须先把水路电路这些基建问题给搞好才行。
    还有他给那些街道捐的几个厕所,要求天坛公园方面把斋宫、北神厨周边的厕所升级,这也都到了该动工的时候。
    这些事仍然是没的拖延的,时不我待啊。
    更何况就连去津门这趟玩儿,宁卫民也没闲着啊。
    他临时起意,让乔万林给他真联系“技术交流”的事儿,人家真给他办了。
    他回来没多久,津门那边就有回信了。
    真的要把会做煎饼果子、桂发祥麻花,耳朵眼炸糕和狗不理包子的师傅都给派过来。
    那他不得费点心思,好好招待这些技术人才啊!
    不但要款待好、笼络好,就是学徒人选也得精挑细选。
    为的就是得把这些人的手艺留住才行呢。
    他甚至所图甚远,并不把这件事看做一锤子的买卖。
    如果真弄好了,他还想把川蜀、江浙、潮汕、广东的名店风味,也“交流”过来呢。
    可问题就是时间紧迫。
    这种只有特殊年代、特殊体制下才会发生的好事,就跟八零年的猴票是一个道理。
    错过去就再难有了,体制一变也就瞎了。
    他这方面开窍太晚了。
    还能有多少的时间?
    另外,因为听了老爷子对于西餐的见解,宁卫民也有心把自己麾下的斋宫咖啡厅做个餐饮升级。
    具体办法,就用老爷子口述的那些精致的吉士林小点甜食,换掉那些糊弄事的三明治套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