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三十九章 名人故居 (第2/3页)
大臣也和太监不一样,严嵩臭不臭?六必居的招牌照样以他题字为荣。我要说卖个李莲英的故居给您,那是坑您,史书上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名人终究还是不一样?”
不得不说,这家伙嘴上有点工夫,知道六必居的典故,专门拿严嵩题字说事,这事儿还真算让他遮过去了,罗广亮真不好再做文章。
不过,罗广亮毕竟是个常年跟社会上混的主儿。
三教九流,地痞流氓,噶咋子琉璃球,无论多各色的人,他都打过交道。
改革开放后,他又一直跟着宁卫民做事,在耳濡目染下懂得了不少商业道道。
尽管为人老实厚道,不善言辞和算计,但社会经验可不是虚的,他已经算是这个时代相当有素质的草莽英雄了。
对商场上的讨价还价的套路早已经熟悉的他,此时口才已经练得不错了,仍然能接得住。
“好好,就算您说的有道理,可这房子我看着可有点不对路啊……”
“不对路?怎么不对了?”
“这不明摆着嘛,要按您说的,洪承畴是两朝大官,那以此来推测,洪宅不应该是几跨几进,这才衬得起他两朝重臣的身份呀。可这院子什么样啊?门小而简陋,推门进来,院内狭小不堪,没有花园,没有游廊,没有层层进深的院落,没有任何高官府邸的迹象。只有非常实用的起居室和厨房,红砖墙,和一个灰色小楼,使得那三间北房的红柱绿瓦显得格格不入。都是干这个的,您不会认为我什么都不懂吧?不瞒您说,我们在史家胡同有个籍籍无名的皇叔住过的小院,那是闲散四品宗室的规格,还有三进两跨呢。就您这院儿,满打满算四百平米,这差太多了吧。哪儿具有庞大规模的任何痕迹?还有这院门,一看就是如意门,这是偏门啊,一品官员的正门怎么也得占据一间房的位置,来个金柱大门或者广亮大门吧?最后还有一个关键的破绽,清入关以后就开始实行满人居内城、汉人居外城的政策。从身份上来说,洪承畴是汉人,应居外城啊。这儿可是内城,就是明朝购买老宅,怕也得迁居出去。这没错吧?所以就这,您居然还敢开口三十八万,您好意思的吗?”
得,这下算是戳在麻筋儿上了。
就罗广亮这极具干货的一席话,别说孟经理的脸色晴天转多云,立马局促起来。
就是大学毕业的米晓卉也目显异彩,流露出了惊喜之色。
谁都没想到罗广亮这么懂行,不但在房屋规制上找到了突破口,在历史典故上也不是纯粹的白丁。
“哎哟,瞧您这话说的。”孟经理赶紧找补,“罗总,您的确慧眼如炬,您说的这些的确内行。不过我老孟也不是满嘴跑火车的主儿,绝对没跟您胡说八道。是这样的,洪宅的大门原开在方砖厂胡同,当初应是跨越了整个黑芝麻胡同,规模还是很大的,甚至旧时洪宅门口还曾有两个元代铁狮子,可后来二百年的历史变迁,家族逐渐没落,这房都不知道过几手了,全是拆吧着给卖了。另外,清入关以后虽然实行满人居内城、汉人居外城的政策。但万事都有例外,洪承畴因功绩赫赫,被皇帝赐属镶黄旗,他实际是上可以内城,外城随意居住的。而且有两处宅邸。我们知道这里是洪承畴的老宅,是从史料而知的。虽然关于洪承畴的生平,史料并不丰富,但我们在《清史稿》和《清史列传》中的记载,还是找到了相关资料,完全能确定这一处的确是他的故居。这房的来历您大可放心。当然,院子不完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