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道家教派 (第3/3页)
之处,故在脐之下三寸处为下丹田,是为地之精。
“丹”便是真元之气,“丹田”的意思就是指产生真元之气的地方。
除了下丹田之外,尚有位于咽喉和肚脐之间的中丹田,中丹田的中心是脾,是人之气汇集之处。
而咽上部位是所谓的上丹田,其中心为脑,是天之神,而玄关之处则为双眉之间。
所谓玄阔一通,即可解脱生死,便是指的这下丹田凝结的五气,在中丹田之中,结成圣胎,再上升到达上丹田的玄关,便可拔土飞升。
由于脾在五行中属土,中央戍巳土,故称中土。
道家以天、地、人三才之数,来解释人体的三处丹田,所谓三花众顶、五气朝元,便是 指将人体的精、气、神淬练起来,从下丹田提至中丹田,在该处结成圣胎,然后再上升至上丹田的玄关,便算功成。
练气,是道家极为重要的一个步骤,它所采取的丹田呼吸法,便是认为深呼吸时可以让气众集在下丹田里,可使人新陈代谢正常,情绪稳定,心气冲和。
要想达到三花聚顶、五气朝元,练气是最初步的功夫。
而“胎息”则是由练气之后的第二步。
早在东晋时,练气士葛洪便曾指出胎息法乃是让呼吸的方法要能做到像在母胎内一样,也就是从后天呼吸法转为先天呼吸法,必须保持吸入之气停留于体内,数数达一百二十秒之后,才可缓缓吐气,以今日的说法,即是闭气两分钟之后,才能吐气。
而且吐出之气要比吸入之气少,如此才能使精气存于丹田,如果能做到吸入一口气,数数从一到一千再开始吐气,便完成了胎息之功,便能永保青春,返老还童,奠定练气的第二步基础。
气聚丹田,行经会阴、尾部、夹椎、玉枕、泥丸、膻中,是为运气一个小周天,这种运气法是第一和第二步骤中极重要的一步。
当练气有了成就之后,便要进行辟谷之法,也就是说要少吃食物,净化五脏六腑,最终的目的便是不需任何食物便可维持生命。
至于食饵的服食方法,则是配合辟谷,修道人服食黄芝、山药、枸杞等植物来达到强身的目的,并且以各种药物配制成丹药服用,其最终的目的便是想要做到单凭空气和水便能维生。
当一个修道人到了这个地步,便成了俗人眼中的散仙,也就是一般所谓的地行仙。
这些道家的散仙,就算活到百岁高龄,也耳聪目明,身体健朗,举步若飞,并且不生白发,有若四五十岁的中年人,可说青春当驻。
传说武当开山祖师张三丰便活了一百五十多岁,而他在“死后”多年,依然有人在名山胜地看过他的行踪,故被认为是已经成了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