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朝堂上的双簧 (第1/3页)
次日早朝,新帝在朝堂上心忧太皇太后的病情,竟至泣不成声,群臣无不喟然涕下,为陛下感天动地的孝心而感怀,纷纷祈祷太皇太后凤体安康。
这个时候,章惇因是首相,已被命为山陵使,要在皇陵居住7个月。按照大宋律,皇帝山陵崩之后,要经山陵使督造皇陵达7个月,待得皇陵完成,才能入葬。只不过,由于这几个月内首相不在朝中,本来是应该由次相行首相职责的,但是赵佶却因蔡京拥立有功,命他暂行副贰尚书省,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
大宋自从“元丰改制”以后,相权基本就归于中书省,而又由于中书省不设正堂,只有一个中书侍郎的副职,但事实上,这个中书侍郎就是行的中书令的权力。换句话说,所谓中书侍郎其实就是首相。只不过,这个首相又挂着一个尚书右仆射的名衔,还是尚书省的第二副手。而次相是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门下省和中书省一样,也不设正堂,因此,门下侍郎就相当于侍中。
因为中书省是负责提出建议的,而尚书省是负责执行的,而门下省只是负责对中书省提出的建议进行审查。本来,首相的行政职权还是收到次相的约束的,因为次相掌握的门下省本身就是监督首相的提出建议直到施行朝政的过程。但是,章惇在朝的时候,次相的监督智能却根本得不到发挥,因为担任次相的都是他章惇举荐的,又怎么可能再去监督章惇的行事呢?
这也就是章惇能权倾朝野而无人能撼动他的原因。
但是,现在形势不一样了,上面坐着的那位变了。其实,相权虽然是对皇权的一个制衡,但说白了还是皇权给的,只要是皇帝变了,再有权的宰相也可能会一朝之间成为庶人。现在的情形就是如此,赵佶上台了,他要挺蔡京上去,其他几位宰相是根本没有办法的,而且事实上,他们也知道自己的政治生涯也走到尽头了,这时候再惹得皇帝不高兴,说不定真跑岭南开荒去了——这就是站错队列的下场,大家参与了这个赌局,就应该考虑到后果。
所以虽然大家都知道,赵佶把蔡京提上来,绝不是为了暂代章惇那么简单,而是实实在在的清理章惇的势力,等到他辖下的人马都换成了蔡京的人(或者说得直白一点是赵佶的人),就该找借口把章惇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