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诡三国 > 第3770章内省不疚,中心摇摇

第3770章内省不疚,中心摇摇

    第3770章内省不疚,中心摇摇 (第2/3页)

天下我等非仅为攻城掠地,乃行廓清寰宇,推行新政之道。军中上下,目标清晰,可免迷茫内耗。如此一来,便可免董卓、李郭旧事。』

    赵云没有提及吕布。

    张辽没有立刻说话,而是继续等待着……

    果然,片刻之后,赵云继续开口叙说,语气也沉重了三分。

    『然其弊亦不容忽视。山东之地,尚未完全底定……正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冀、青、徐、兖,士族豪强盘根错节,其力犹存。此檄文所言,过于激烈……彼山东之辈,原或存观望,或可分化,然此檄一出,恐多逆也……若因此而使彼等紧密勾结,拼死反抗,无疑更增平定山东之烦忧,甚至可能……』

    赵云说到最后,沉默了下来,没有说完。

    赵云抬起头,看向了帐外,仿佛能望见广袤而暗流涌动的河北大地,以及更远的地方。

    有些军将是喜欢战争的,但是也有人并不喜欢作战。

    赵云不能说不喜欢,但也绝对谈不上是喜欢。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赵云还有些厌恶战争,因为战争带来的,更多是破坏,流民,以及伤亡……

    如果因为这一封檄文,导致平定山东之地增加了更多的波折,延长了战事,多造了伤亡,那么……

    是否是值得的?

    或许待大局已定,再行颁布,阻力会小许多?

    赵云的担忧务实而冷静,源于他对复杂形势的深刻洞察。他并非反对檄文的内容,而是质疑这檄文发布的时机,进而担忧发布之后引起的策略改变。

    张辽默默听着,心中波澜微起。

    赵云的态度中立而客观,既看到了长远的好处,也清楚地指出了眼前的困难。

    这种态度,反而让张辽稍稍安心——

    至少,赵云是经过认真思考的,而非简单的迎合或排斥。

    而且赵云毫不避讳地直言利弊,本身也说明他心中坦荡,并无太多不可告人的心思。

    还没等张辽询问魏延,魏延便是一拍大腿,『嗨!子龙将军你也太过谨慎了!我看主公这檄文就是写的好!发得好!』

    魏延瞪着眼,脸上满是兴奋和赞同,眉毛和胡须都在往上扬起,『那些鸟士族豪强,某早就看他们不顺眼了!都是一群趴在黔首身上吸血的蠹虫!主公这檄文,就是把话挑明了!告诉全天下,不惯着这毛病!不好好改,往后就没他们好日子过了!』

    魏延说得唾沫横飞,『他们要是因此跳出来,正好!省得某日后一个个去分辨谁是忠的,谁是奸的!到时候,但有不从者,管他什么崔家卢家,某亲自带兵,一个个砍过去便是!就像割庄稼,一茬割干净了,地才好种新苗!支持主公的,自然跟着享福!反对的,咔嚓!多简单痛快!』

    魏延的说法,似乎是直接而暴烈的。

    张辽听了,也不由得笑将起来,『哪有那么简单……』

    天下之事,岂是光靠杀人就能彻底解决的?

    若真如此,董卓早就成功了。

    但张辽也明白,军中像魏延这般说辞的将领军校,恐怕也是不在少数。

    赵云微微皱眉,看了魏延一眼:『文长,慎言。战阵厮杀固然难免,然治国安邦,非一味屠戮可成。主公檄文中亦强调「再造黎庶」,非为赶尽杀绝。』

    说起来也奇怪,魏延平日里面天老大他老三,但是见到了赵云皱眉,魏延便是收了三分的嚣张,咳了一声,『某就是那么一说……总之,某觉得主公做得对!这檄文好!』

    魏延低下头,似乎在遮掩什么。

    张辽将两人的反应尽收眼底,心中那根弦并未完全放松。

    赵云理性中立,能看到隐患;魏延表面上狂热支持,但思维未必是真那么简单。

    这两种态度,都与张辽自己那种基于惨痛经历而产生的、对明确政治纲领的深切认同和庆幸感,有所不同。

    张辽忽然意识到在主公麾下,派系、出身、经历不同的将领们,对同一份纲领性文件的理解和接受程度,竟是如此差异巨大。这固然是常态,但也意味着整合思想、统一认识的艰难。

    未来的路上,内部的分歧和争论,或许并不会比外部的敌人更容易应对。

    不过短时间内,他们依旧还是处于相对合作大于分歧的状态。

    所以在放下檄文之事后,张辽又与赵云、魏延商议了一番具体的军务配合,主要是关于如何应对正面战场,也就是邺城作战,以及防范可能出现的后方士族武装骚乱的问题。

    赵云显然已经考虑过檄文发布后的连锁反应,表示会对后方,也就是幽州和冀州北部的防区内的维稳做了相应部署。

    然而,当张辽他告辞离开北域军营,返回自家临时营地的路上,一种更深沉的忧虑渐渐的涌动上来……

    赵云有没有在『防备』他?

    亦或是,赵云愿意不愿意……

    张辽不由得叹了口气。

    与赵、魏二人的会面,并未完全打消他的疑虑,反而让张辽看到了当下更复杂的局面。

    尤其让他心头沉重的是,听闻赵云所言,在北域军南下途中,不少冀州县城都是望风归降。

    这说明冀州依旧是那个冀州,没有什么太多的变化。

    这些城池的官员士绅出城迎接时,脸上堆着谦卑的笑容,话语里满是恭维,表示坚决拥护骠骑将军。但只不过是城头变幻了旗帜而已,可城里面走动的,依旧是那些熟悉的、盘踞地方多年的面孔。

    衙门里的胥吏,街市上的豪强,似乎什么都没有改变。他们只是换了一个效忠的对象,其赖以生存和汲取利益的旧有规则,似乎毫发无伤。

    斐潜发布的檄文言辞犀利。

    可是当年曹操发布的举贤令就不强硬么?

    或者更远一些,山东士族所发布的,又有哪一次的檄文不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