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八章 且慢 (第2/3页)
。
“本官这是在代全城百姓以及自己,向杨兄表示谢意。”楚质正色说道:“当初粮价上涨之时,纵观全城,唯有杨兄和寥寥几个善心仁商其下米铺依然保持平价出售粮食,不知有多少百姓赖得杨兄此仁举而活命至今,区区一礼,杨兄自然当得,况且安民原是本官职责,却让杨兄代劳了,我也要表示感谢才是。”
好吧,楚质承认自己有些做作。如果不是见到杨承平与许汉卿交好,他不会这么给面子,然而,为百姓之类的话到也出自真心实意,毕竟杭州官员又不是瞎聋透顶。有不良奸商密谋集会怎么可能丝毫风声都听不到,只不过范仲淹心有成算,懒得计较罢了,而杨承平的表现,自然落入有心人眼中,楚质深的范仲淹信任,怎能不知此事,刚才只是装个样子而已。
“不敢、不敢,赈灾济民、稳定粮价全是诸位大人尽心尽职的结果,与在下无关,可不敢居功。”杨承平谦虚连连道,脸上挂着一抹笑容,不算冷谈,也不算灿烂。
如果换成一般商人,见到当官父母官如此尊敬自己,恐怕早就激动兴奋不已,不过杨承平却不是普通弃人,出身于世家,这点小场面到不至于让他心神失守难以自抑,只是心情舒畅却是难免了。
“杨兄莫要谦虚,你的仁心义举,范公可是赞赏有嘉,不日,会将此事上报朝廷,予以表彰。”楚质笑道,却不是信口开河,的确真有此事。
毕竟以那些奸商的背景,给以惩治可能还有些难度,但是表彰几个。善人,送个锦旗,刻块碑之类的事,还是比较容易的,其一是让他们余有荣焉,以后再接再厉,其二是树个典型出来,好给众人做个示范,想让他们有样学样。
如果说,对于楚质是崇拜,那对于范仲淹,杨承平却是顶礼膜拜的心情,要知道范仲淹与军方的关系十分深厚,而且在西北治军的时候,曾经提拔过几个杨家子弟,对此杨家子弟当然感恩在心。
如今听闻范公准备表彰自己,平那个激动点没被在旁众人羡慕兼嫉妒的目挪,四”亡。
要知道表彰上报朝廷只是做个样子而已,朝廷最终批不批都没有关系,这本就是地方安衙的自发行为,上报只是形式,不报也合规矩,既然楚质已经这样说。那证明离杨承平风光的日子不远了。
无论是送锦还是立碑。都会录入地方志里,况且这事还有范仲淹的参与,肯定会被当地大儒名士记在自家的笔记中,流芳百世不是梦想,或者还能在史书上记上一笔。
留名青史啊,不知是多少人的追求,千百年来,王朝更迭,无数的帝王将相湮没于时光的长河之中,但后人却没有将其遗忘。但试想,一部史书之中,人物出现几何,几百、几千,还是几万?
没人细数,但绝对不会超过十万之数,而杭州辖下人口却不下百万数额,其中百分之九十九点九恐怕将泯然于历史长河,或者只是以一组数据的形式出现,在史书或地方志上应该如是记录,杭州”民,户,此外,不留下其他痕迹。
而谁都清楚,以范仲淹的声望地位,不管现在情况如何,百年之后,肯定会有史官为其著书立传,到时候传记写到范公知杭州时,提及到此事,或许只是寥寥数字,没出现名字,但起码在史书上留有自己的痕迹。
而在地方志里。可能记载得更加详细,百多万人,只有区区几人得到表彰,这可是极其难的的荣耀,如果让那些奸商知道此事,心里肯定后悔得断肠吐血,某此人或者更是愿意散尽家财,只求以身代之。
“杨兄,如此好事临身,岂能不举杯同庆,共饮。”
在楚质宣布此消息后。瞬息之间,宴会焦点转移,不管是与杨承平有点头之交,还是素昧平生的,纷纷上前向他敬酒,以示恭贺。
盛情难却,一人三杯,片刻之后,三四十杯酒下肚,杨承平步伐飘然,顿时觉得天旋地转起来,虚浮了几步,才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