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一章 夭折 (第2/3页)
通,楚质正想着这事,外面就快步跑来一个)差役。见到楚质仍在,明显松了口气,客气说道:“楚知县,太守有请。”
州衙书房,楚质没少前去,也不用衙役带路,便驾轻就熟的来到地方,恭敬施礼,悄然坐下,心情极为矛盾。毕竟话已出口,再出尔反尔。怎么也不是个滋味。
“老夫仔细考虑,你刚才所说方法,却与朝廷设立常平仓、惠民仓类似范仲淹直接说道:“具体做法如何。你可有个详细条陈?”
其实无论古今,给予底层百姓一定的社会保障,除非是战乱动荡时期。不然像救济孤寡、设立义庄、赈灾、免赋、平抑粮价等等行为。都是朝廷及地方官衙必须履行的职能,比如汉代创设常平仓,丰产则买,歉收则卖,平抑粮价,隋代设义仓。丰年征粮积储,荒年放赈济困,起到济困助贫作用。
而宋朝则在各地设常平仓与惠民仓,调剂百姓粮食歉收时的食粮不足。然而上年杭州恰逢旱灾。开仓放粮之后,地方仓库食粮严重不足,急需补充,哪里还有余粮赈济百姓,故而范仲淹才会如此烦恼。
见楚质还在踌躇。范仲淹继续说道:“低息放贷,确实是个好办法。但归还之利,却要仔细斟酌,毫厘之利。着实少了些,不如暂定为一分吧,到收成之时,恰好以其利补充常平惠民粮仓,以备来年不时之需
看守兴致正高的范仲淹,楚质不得不小声说道:“太守,州衙尚有;二二辊,若是百姓纷纷前来借贷,是否可以支撑得
经楚质提醒。范仲淹立时皱起了额头:“如今州衙银库只余下千多贯钱,仓中尚存数百石米粮
不用说,紧凭区区数额,肯定是不够的。楚质闻言立时大喜,趁机说道:“县衙也是如此。太守,这样说来。怕是难以成事如此良法。不是不想用,而是条件不成熟,受客观因素限制,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嘛。
见到范仲淹似有话说,楚质连忙抢先道:“太守若是想奏请朝廷拨款。怕是徒劳无功之举,而今国库情况,想必太守也知之甚清,怎会有余钱剩下
倒不是楚质危言耸听,朝廷缺钱,方方面面都呈江河日下之态。究其根源。无非是冗官冗兵罢了。为了养活几万官吏,还有百多万禁军,花费巨亿,这可不是形容词,仁宗时期,每年岁入都已经过亿,但是却经常入不敷出,年年保持三百万的赤字。
至于建国时期数目骇人耳目的封桩库、左藏库等昔日金帛山积的国库,到现在完全空空如也。恐怕连耗子都不见一只,国力已大不如前。方方面面都呈江河日下之态,自真宗开始,朝廷上下其实早已注意到日用渐亏的事实。不少大臣都上书言事。想出各种各样的主张和方案。甚至范仲淹已经着手实施庆历新政。最终却没有收到任何明显的实效。其实朝廷危机人人皆知,而且人人都认为必须改革,不过有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必须在不损伤自己既得利益之下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