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八百四十二章 一堆冒牌进士 (第3/3页)
恩诏,表示因为一些特殊原因被招入国子监学习,在明清两朝,这个叫做贡生制度。”
“看下面还有一个匾,上面写着‘拔元’二字,是不是很容易让人想到‘状元’,‘会元’,‘解元’这类头衔?”
“是啊,刚刚我还在嘀咕来着,这个拔元到底是个什么考试的第一名来着。”李一佳说道。
“进入国子监的贡生有很多渠道,比如这个逢恩诏入学的,叫‘恩贡’,如果是靠各省学政选拔出来的,叫做‘拔贡’,从乡试的副榜里选出来的,叫做‘副贡’,甚至多年考试都考不上,年级太大的也有一些名额,这种叫做‘岁贡’。”
“所有贡生当中,拔贡的身份最高,因为他们在国子监学习三年之后,不用参加科举就能直接做官,当然去好单位还是坏单位,中间还是要经过一次考试排名,这个考试叫做‘朝考’,朝考的第一名,就叫做拔元。”
“切!我还以为多了不起呢。”李一佳顿时鄙夷道:“原来就是个内部考试的第一而已。”
“这个还算好的,好歹是真正的第一名。”周至笑道:“你们在看这家,这家的进士中间也有个恩字,下面两个字比刚刚的拔贡还大。”
大家看过去,上面却是“贡元”二字。
“所以这个也是贡生,不过是全体贡生考试中的第一名?”黄瑞山琢磨道:“参考人员的范围比刚刚的拔贡生范围要大吧?不是该它更难一点吗?”
“关于贡元有三个解释,有一种说法就是各省贡生中的第一名,一种说法是乡试中的第六名,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只要你是被学政选中的拔贡生,都可以自称‘贡元’。”
“所谓省贡生里的第一名,那就相当于校内考试,做不了数的;如果是乡试第六,那这里就该挂举人的匾额,那是正经科举出身,远比贡生荣耀得多,因此啊,这一家蒙恩诏的所谓‘贡元’,其实就是第三种。”
“在明代后期到清代,国子监其实早就成了关系后门的乌烂之所,也是利益输送卖官鬻爵为目的的所谓‘特殊渠道’,既多且滥,根本就不是什么希奇货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