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八百四十三章 真进士 (第3/3页)
,那发财的路子倒还真是不少的。”周至笑道:“不过名声多半可就毁了。哟,终于看到一家正经的进士第了。”
这是一处大院儿,门侧的标牌上写着一块“胡家大院”的牌子。
大家抬头一看那匾额,堂堂正正一览无遗,远比之前所见的那些匾额都要气派得多。
中间是三个金漆大字“进士第”,进字的一侧,写着“大总裁”三个拳头大小的字,其下从左到右列着户部左侍郎某,经筵讲官某,经筵讲官某,户部右侍郎某,下方一个“为”字。
很明显,这是那一科的主考官,也就是进士的“座师”们的名字。
而匾额的另外一侧,则写着“同治某年举事副榜多少名,同治某年会试多少名,殿试多少名,朝考多少名赐进士出身胡某立”。
简直把自己考上进士的过程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生怕遗漏了一点。
“赐进士,出身胡某,这是啥意思?为什么中间还多了个出身?”许安心问道。
“是赐进士出身。”周至解释道:“古代科举分三甲,第一甲就是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这三位皇帝回赏赐给‘赐进士及第’的荣誉称号,而一般从第四名取到第五十名为二甲,得到‘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比较多,往往在一百到三百之间,得到的称号是‘赐同进士出身’。”
“这三种都是进士,但待遇不一样,一甲考完直接授予官职,二甲三甲一般要安排到各部门学习一段时间,叫做‘观政’,学习一些官场常识,之后还要经过吏部的选拔考试,才可能得到官职。”
“我们背历史的时候不是就被县府院乡会殿吗?那个朝考又是什么呀?”李一佳问道。
“这是清朝的制度。”周至说道:“在殿试完了三甲名次后,刚刚说了,一甲三名,殿试后即授予翰林编撰和翰林编修。相当于直接成为皇帝秘书组的光荣一员,这是最狭义上的‘天子门生’。其余的则一律参加朝考。朝考的内容是论、疏、诗各一道,由皇帝出题,当日交卷,由皇帝亲派大臣阅卷。并拟定一、二、三等呈送皇帝,皇帝亲定前十卷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