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朕真的不务正业 > 第一千零六十二章 穷兵黩武,穷与黩

第一千零六十二章 穷兵黩武,穷与黩

    第一千零六十二章 穷兵黩武,穷与黩 (第1/3页)

    大明对于蛮夷的判定标准,主要是从文化上去判定。

    鲁伊·德在马六甲城陷落后,选择了以身殉道,虽然他以敌人的身份,出使大明,但大明没有羞辱他,皇帝甚至特赐官葬,并且专门派人了解了他的生平,完善了墓志铭。

    鲁伊·德在文化上不属于蛮夷,同样,选择了用自己性命殉道的马丽昂,在文化上也不属于蛮夷,所以朱翊钧觉得给个官葬的待遇,已经是很高了。

    但鲁伊和马丽昂的情况,仍然有所不同。

    如果简单划分阵营的话,鲁伊是果阿总督府的使者,他一生都在为果阿总督府征战,是敌人的阵营,马丽昂是皇帝册封的大牧首,是大明阵营。

    无论马丽昂出于什么目的,她的所作所为,她的殉道,最终都极大的扩大了大明的影响力。

    朝臣们理所当然的认为,应该给更高的礼遇,但是作为维新功臣下葬金山陵园,这个规格又有点太高了,不仅朝臣们这么想,连朱翊钧这个皇帝也是这个想法。

    礼部开始频繁部议,寻求一个解决之法。

    一部分认为可以陪葬皇陵,世代享受香火,因为汉代的匈奴王子金日磾,归降大汉后,最终成为了辅国大臣,死后谥号敬,陪葬于茂陵之中。

    按照马丽昂在扩大大明影响力的贡献上,下葬金山陵园,未尝不可。

    但另外一部分则激烈的反驳了这一观点,金山陵园庄严神圣,安葬夷人决计不可,此端一开,后患无穷,最重要的是,马丽昂是为他们法兰西的光明而殉葬,并非为了大明,如果下葬金山陵园,恐怕难以服众。

    真的难以服众,如果非要这么做,去说服陛下吧!

    陛下不好说服,同僚们也不好说服,对于思想殖民十分执着,认为应该加重对这一工具羁縻的这部分礼部官员,最终选择了赞同反对者的办法。

    礼部部议最终决定,在金山陵园外六里,以海外番王礼,单独下葬马丽昂。

    如果日后还有夷人,为大明开拓、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或者在京师的那些海外番国国王要下葬,也可以埋在那里。

    毕竟格物院里也有几个夷人当格物博士,他们为大明的发展注入了很强大的活力。

    朱翊钧同意了这个方案,因为这也是祖宗成法,祖宗强就这点好,什么都能找到先例。

    永乐六年,渤泥国(今文莱)国王麻那惹加那乃,率领一百五十人使团到大明朝贡,突发恶疾病逝于南京会同馆之中,成祖文皇帝下旨安葬在了石子岗,并修建了神道牌坊、碑亭、墓冢。

    永乐十五年,苏禄(今棉兰老岛)东王巴都葛叭答刺,到大明朝贡,归途在德州病逝,按旧制下葬在了德州北营,王子和王妃为老国王守灵,后人改姓‘安’和‘温’姓,成为了大明人,时至今日,仍有后人。

    大明给马丽昂最后的体面,是以海外番王礼下葬,这个规格很高,但没有上升到维新功臣的高度。

    “官葬所费、修缮等费,理应由大光明教承担,故此要让葡萄牙里斯本来承担所有费用。”朱翊钧看着礼部的奏疏,思索高启愚这么做的原因。

    工部料估所大概估算了一下费用,大约三千银,日后修缮,每年不需要五十银,这笔费用,对于大明算是小钱,但礼部特意强调,这笔费用,理当由大光明教来承担,而非大明承担。

    除了要过户部年终审计以及每一笔账都要算清楚之外,这还是一种姿态,大明是高于大光明教的存在,理当教徒付出,而不是大明去付出,这种姿态非常重要。

    人有的时候,就是很奇怪,升米恩,斗米仇,你给一点是恩,给的多了,反而是仇。不要给太多,否则人就是会不知好歹。

    大明已经将智慧赐予了大光明教,这是金钱买不到的东西,就不要额外给任何的优待了,这样一来,才能让关系长久。

    朱翊钧最终朱批了高启愚的奏疏,在礼法这块,礼部是相当专业的。

    这个规格不高不低,比皇帝初定的要高,比下葬金山陵园要低,符合马丽昂的身份,而且礼部准许了葡萄牙天字组给的谥号:光明圣女。

    也就是说,礼部没有将马丽昂纳入大明谥号体系之中。

    倒不是因为马丽昂是个夷人,金日磾还是匈奴王子,最后照样有谥号,之所以不给谥号,是因为马丽昂为了法兰西而死。

    第二件事和第三件事,组建西洋商盟和对安南用兵,其实本质上,都是大明为了扩大财路的举动,这件事急不得,当然也缓不得。

    二十二年六月初七,大明皇帝在黄浦江行宫御书房西花厅,召开了一次特别的廷议,庙算西洋开拓事宜,写西游记后传的张居正,赋闲钓鱼的戚继光,也被一并请来,参加了这次的廷议。

    第一次廷议进行的十分不顺利,对安南用兵一事,并没有顺利通过廷议,户部是主战派,礼部是主和派。

    大宗伯沈鲤随扈南下,他对安南用兵,持有非常明确反对的态度,这也是朝中部分大臣们的意见。

    廷议上,主战的仍然是多数,但没有超过三分之二,按照当年张居正《陈五事疏》去算,就不算通过了廷议。

    其实这个时候,朱翊钧完全可以朕意已决,如果朕意已决过于直接,还可以启用西书房行走,代替碍手碍脚的内阁,直接对安南用兵。

    如果征伐失败,西书房行走裁撤,成为过去;

    如果成功,沈鲤这位骨鲠正臣、维新功臣,处境也不至于过于的尴尬,他还是阁臣,只是平安南之功,跟他没有任何关系而已。

    当阁臣和皇帝的意见相左的时候,皇帝想办法绕开内阁,是一种比较温和、给彼此体面的手段。

    试一试,成了自然最好,不成也不会造成太多的危害。

    但朱翊钧仍然试图说服沈鲤,而没有朕意已决,也没有完全绕开,朱翊钧当然不是怕沈鲤不同意,还在后面联合其他大臣战事掣肘,沈鲤是骨鲠正臣,他做不出这样的事儿来。

    内阁毕竟还是朝中大臣,名正而言顺,这么一绕开,阁臣就形同虚设了。

    “万历维新以来,大明连年动武,从无一日安宁,已然有了穷兵黩武的征兆,臣是阁臣,不能坐视不理,和其他大臣一样,不管不顾,不闻不问,一味媚上,以求顷刻安宁。”沈鲤被皇帝单独召见,仍然不改自己的意见,陈述了自己的理由。

    穷兵黩武,穷,竭尽所有也,黩,轻率妄动也。

    这从来就不是一个好词,一旦朝廷习惯了武力、开拓、征伐解决问题,就会更加轻率的动用武力,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最终,把整个天下变成战争的机器,而后在不断的战争中,毁灭自身。

    历史无数次的证明了,穷兵黩武的最终结局,就只有自我毁灭。

    很早的时候,戚继光就告诉皇帝陛下,胜负乃是兵家常事,没有任何一个人是常胜将军,可以永远赢下去,军事手段,从来都是最后的手段。

    忘战必危,好战必亡。

    “大宗伯所言有理。”朱翊钧肯定了沈鲤的反对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