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重生之草根皇帝 > 第三百三十八章 求贤若渴

第三百三十八章 求贤若渴

    第三百三十八章 求贤若渴 (第2/3页)

须通过近乎苛刻的遴选:既要长得五官端正、“一表人才”,又要口齿伶俐、雄辩滔滔,还要写得一手好字,最后还得精通人情世故和法律,能够对疑难案件进行准确的研判,而且“判文”还必须写得文辞优美、“对仗工整”、言约旨远!

    什么叫人才?这就叫人才!能通过这种考试的人完全可以称之为“出类拔萃”、“凤毛麟角”!

    宋朝科举在唐代的基础上,进行了一次大扩军,三年一度的一次古典科举,但是一科三等进士,加起来也不过几百人。就算把皇帝临时开的恩科,什么的全都算上,这么大的一个国家,如此辽阔的国土、众多的人口,三年的时间,最多才录用一二千个人,大家可以想像下,这是什么概念。

    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只会录取金字塔上最拔尖的那一批精英。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但凡唐宋明的科举之中所出的进士,那真是“一步登天”,就拿明朝为例,先不论状元、榜眼、探花这样的顶级学霸,明英宗以后惯例,科举进士一甲者授予翰林修撰、编修。另外从二甲、三甲中,选择年轻而才华出众者入翰林院任庶吉士,称为“选馆”。

    明代的翰林院为政府储材之地。英宗后有惯例: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刘病已心想,以后的大汉朝也要为这个方面靠拢。)故此庶吉士号称“储相”,能成为庶吉士的都有机会”平步青云“,例如明朝万历年间,内阁首辅张居正,即是庶吉士出身。而那些资质差一点的进士,放到外地起码就是知县级别。

    考上进士就能彻底改变命运,而天才毕竟是少数,俗话说:“勤能补拙!”在这一千人中,起码有一大半人,指把时间全部花在了读书上面,对外部的世界接触很少,不论玩政治手腕还是实践的操作都有所不足,而他们担任的职务,却是地方上的一把手,他们很容易被当地的地头蛇跟胥吏给操纵。长此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