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一章 南美标杆城市 (第2/3页)
北非铁路都属于东非的战略性工程。
两条铁路几乎同一时间开工,并且同一时间段完成,北非铁路的难度更大一些,但是能这么快完工,得益于这条铁路东非的主导性更强,尤其是东非境内和达尔富尔段,根本就是东非铁路公司和工人亲自完成。
而亚松森—利马铁路,施工条件虽然比北非铁路好一些,但是很多工人从当地招募,并且工程器械也从东非本土采购调运,还涉及到巴拉圭,玻利维亚,秘鲁三国之间的协调,所以进度上比北非铁路略慢一些。
“刚好也可以把这条新建成的铁路利用上,让其他国家看到切实的利益,扩大未来帝国在南美的影响力。”
如果东非政府下单,乌拉圭和巴拉圭的粮食就可以顺着亚松森—利马,抵达太平洋沿岸港口,然后运送到阿拉斯加。
这无疑扩大了两国的收入,也验证亚松森—利马铁路对沿线国家的带动作用。
玻利维亚和秘鲁可能享受不到这次机会,因为两国的支柱产业是矿业开采和出口,粮食生产远不及乌拉圭和巴拉圭两国。
当然,亚松森—利马铁路对于两国的长期发展显然也是有益的。
对于弗里德里希皇储的建议,恩斯特表示了认同,他说道:“阿拉斯加这次粮食进口并不是小数目,即便乌拉圭和巴拉圭加在一起,也不可能满足这么大的需求量。”
“至于帝国本土,我们本来就有自己的农业发展战略,所以并不急于一口气吃下这么大一块蛋糕。”
东非的粮食生产是带有典型计划性特征的,相较之下,反而是经济作物种植的市场性更高。
因此,现在从东非本土运输大量粮食到阿拉斯加,并不一定是好事,这会破坏东非原本粮食作物的政府规划。
当然,东非自己不吃这碗饭,也不可能便宜英国和美国等粮食出口大国,虽然从美国,加拿大进口粮食到阿拉斯加更划算,所以用来和一些中小国家作为谈判的筹码,再合适不过。
……
巴拉圭,亚松森。
得益于巴拉圭政府长期以来,坚定不移的抱紧东非大腿的发展战略,近些年来,其首都亚松森的发展可以称得上是日新月异。
在1930年的统计,亚松森的人口首次突破了二十万,并且还在持续发展中,现在应该已经达到二十多万。
首都人口超过二十万在世界范围并不算太突出,但这对于巴拉圭这个小国来说是一个很关键的数据,这代表了亚松森的经济活力和未来发展前景。
要知道前世亚松森在20世纪三十年代末,总人口才勉强突破十二万,而在1935年,可能刚刚突破十万,这也就意味着本时空下,亚松森的人口是前世同期的至少一倍以上。
而同时期,南美人口明确超过二十万的城市也才不到十个,其中巴西最多,有五个城市人口都超过了二十万,其次是阿根廷有三个,其他在列的国家各一个。
换句话说,人口超过二十万的城市,在南美绝对算得上“大城市”,而亚松森在人口上就成功迈入了“大城市”行列,并且还要多出不少。
比如说哥伦比亚的波哥大,还有委内瑞拉的加拉加斯,人口可能就在二十万这个门槛上徘徊。
而亚松森除了人口稳稳达标以外,经济等数据上显然更强,毕竟亚松森可是东非扶持下打造的“标杆”城市。
对于亚松森的发展,乌拉圭的商人巴尔塔萨就深有感触:“现在巴拉圭的发展真是日新月异,已经完全走出了上个世纪战争的伤痛。”
“尤其是近几年,亚松森的经济发展在整个南美都首屈一指,现在亚松森—利马铁路完工,亚松森未来二三十年里全面超越蒙得维的亚或许都不是问题。”
蒙得维的亚也就是乌拉圭的首都,单以经济总量和人口而言,蒙得维的亚现在肯定远远超越亚松森这个后起之秀。
毕竟蒙得维的亚本身发展历史早,亚松森上个世纪遭受过战火的极大摧残,整个国家几乎都被掏空。
同时蒙得维的亚作为一座海港城市,经济发展上本身就有先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