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一零章 【人性的悲剧】(求订阅) (第3/3页)
道是文学创作,但是这个故事极具真实感。”
作为文学编辑,张伟自然也很清楚,这个看似简单的故事,充满了真实性。
其实张伟并不知道,原版电影《父子》就是根据真实新闻改编的,真实情况就是有一个父亲唆使自己的孩子去偷盗被抓。
在张伟看来,《父子》是部人性的悲剧,故事里面的父亲在面临失业与饥饿时,选择了偷窃,而且是让他的儿子去偷,这绝对是一个不称职,甚至可以说是相当令人厌恶的父亲。
张伟这边和林有成在聊这个时候,他也知道这位父亲就是一个典型的平庸小人物,尤其是最后他没有勇气自杀,其实是固有人性的体现,这也是为什么张伟让林有成一定要把《父子》这个故事写成的形式发表。
林有成听见张伟的话,倒也没有特别意外,其实在他看来《父子》原版电影在叙事上生活化痕迹浓郁,正是因为其生活化,所以真实。整部电影本就很有中国现当代的味道,尤其是这部还有里面一定的深度,因为原版的电影《父子》中无法掩饰的更多的是生活的真实与残酷,而在面临这种境况下人做出的选择与行动,让自己的孩子去偷盗,这某种程度上也是对于父亲的恨基本上都转换为对生活沉重的嗟叹与无奈,以及对故事任务遭遇的可怜,毕竟究竟是怎么样的处境会让一位父亲做出这样的事。
当然,林有成并不认为原版电影里面那个父亲所谓的眼泪有什么值得可怜的,因为那就是个十足可厌的人物,没勇气没义气没人气。
即便是想要自杀,也没有勇气去死,要不然在看见自己的孩子被抓了不停殴打,也没有站出来,后面甚至是直接逃跑。
林有成这边给环球影视公司的剧本《父子》并没有按照原版来,因为在他心里并不认同前面用了99%的篇幅讲了父子间的悲惨之后,最后的1%突然告诉观众,父子都找到了各自的幸福,这个所谓的幸福来得实在太突然,那个父亲最后仍然落魄,那个进监狱的孩子仍然活在心事重重中,而看不出变化的迹象……
最后突然用美丽的风景和动人的语句来描述幸福时,只会让整个故事变得可笑。
林有成给的最后处理自然也就是,父亲后面去看守所看望孩子,孩子流着泪歇斯底里地喊着“为什么要让我去偷”,最后一个扑身,咬上了父亲的耳朵,血流不止。
到这里,故事也就结束了。
林有成可并不认为后面还写偷东西的儿子被关了10年后,出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还回自己偷的第一件东西,再写10年前被仇恨中的儿子咬住耳朵的父亲,痛改前非,结婚生子,站在河对岸的儿子看着父亲和他怀孕的新婚妻子,眼中含泪回想过去的点点滴滴,他是真的觉得这样的结局非常地牵强,为什么老婆逃走、儿子挨打、自己被打断腿都毫无悔意的父亲,被咬了一口耳朵,后面就能大彻大悟。
在林有成看来,这甚至都有些可笑,毕竟一个父亲连自杀都不敢,也不敢站出来去救自己的孩子,只敢逼迫唆使孩子去偷盗,凭什么还能大彻大悟,浪子回头。
当然这是林有成这边写的剧本结局,至于环球影视公司那边在拍摄的时候会不会对结局做出一些伟光正的修改,这个林有成也不知道。
但在林有成看来,其实就应该像《海边之城》一样,过去的有些事根本就没有办法和解,这才是真实的人生。
在林有成看来,《父子》那个孩子受到的伤痛,完全不亚于《海边之城》里面烧死自己孩子的男主角的伤痛,那些伤痛是根本就没有办法愈合的。
这才是真正的人性悲剧,人生常态。
林有成想了下,对于发表版本《父子》他也没有什么意见,点了点头,说道:“可以。”
如果是,同样也是会是那样的悲剧结局,而不是什么鸡汤式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