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6章 这两件瓷器不一般 (第2/3页)
身体,将瓷瓶按时送到了苏州李府。”
“当杨义将完好的瓷瓶交到李富商手中时,李富商看着这位浑身血迹斑斑的镖师,当场就跪了下来。”陈阳的声音充满了敬意,“他说,这不仅仅是一只瓷瓶,更是杨义用生命守护的信义和承诺。”
“故事到这里还没有结束。”陈阳继续道,声音中带着几分神秘,“有意思的是,这件瓷瓶的主人李富商,他的侄子李明轩,听了杨义的事迹后深受感动,竟然也踏上了镖师这条路,后来甚至成了苏州城里有名的总镖头。”
“李明轩始终将这只瓷瓶供奉在自己家的正堂前,每天上香祭拜,不是拜瓷瓶本身,而是拜杨义那种'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的江湖精神。”陈阳的声音带着深深的敬意,“这只瓷瓶在李家,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古董,而是家风传承的象征。”
“在接下来的一百多年里,这只瓷瓶经历了无数劫难。”陈阳的声音变得沉重起来,“道光年间的太平天国之乱,咸丰年间的英法联军,甚至到了民国时期的军阀混战,每一次灾难来临时,李家人都会将这只瓷瓶最先抢救出来。”
“特别是民国二十年的那场大洪水,李家的房子都被冲垮了,但李明轩的儿子李志华却抱着这只瓷瓶,在洪水中漂流了一整夜,硬是保护着它没有受到任何损伤。”陈阳停顿了一下,让在场的所有人都能感受到那种传承的力量。
“还有民国二十八年的那场大火,李家的祖宅被烧得一干二净,但李志华冒着生命危险冲进火海,第一件事就是救出了这只瓷瓶。”陈阳的声音带着颤抖,“他后来说,这不仅仅是一件古董,更是杨义精神的延续,是江湖义气的传承,绝不能在自己手中断绝。”
“到了抗日战争时期,情况变得更加危险。”陈阳的声音变得更加沉重,“日本鬼子进村搜查文物,李志华的儿子李德为了保护这只象征'义'字精神的传承之物,竟然真的用自己的生命做了最后的守护。”
“他将瓷瓶藏在地窖里,自己却被鬼子抓走。”
“直到解放后,李德华的妻子才敢将这只瓷瓶重新取出来,当她颤抖着双手抚摸瓶身时,仿佛还能感受到杨义当年的体温,还能听到李家历代人守护它的心跳声。”陈阳的声音充满了敬意,“这就是传承的力量,这就是义气的延续,跨越了一个多世纪的风雨飘摇。”
“这只瓷瓶承载的,已经不仅仅是历史,更是我们华夏民族那种'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的可贵品格。”
“还有这只茶碗,”陈阳小心地捧起一件清雍正秋葵绿釉花口茶碗,手指轻抚着碗身那如翡翠般莹润的釉面,“来自一位特别的礼部官员,名叫赵知礼。”
清雍正 秋葵绿釉花口茶碗
“赵大人有个令人敬佩的坚持,”陈阳的声音带着深深的敬意,“无论接待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用这只碗奉茶。”
“他常说:'茶无贵贱,人有尊卑,但礼数不可缺'。”
“据史料记载,就连当时的亲王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