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4章 真是古董么? (第2/3页)
幽幽的绿锈,瓷器在手电光下反射出温润的光泽,一轴轴古画卷轴整齐地码放在精致的檀木架上,空气中弥漫着檀香和墨香混合的气息……
可现实呢?眼前只有十几只寒酸的小木箱。
劳衫心中的失望像潮水般涌来,几乎要冲垮他强装出来的镇定。然而就在劳衫心生退意的时候,他注意到陈阳的反应完全不同。
陈阳的心猛地提了起来,喉咙不由自主地微微动了一下,仿佛有什么东西梗在那里,让他呼吸都变得有些困难。他的双眼死死盯着那些木箱,瞳孔微微收缩,这是他极度专注时才会出现的神态。
陈阳的大脑在这一刻开始飞速运转,自己后世曾经翻阅过大量关于民国时期古玩流转的档案资料。那些资料里详细记载着,在那个战火纷飞、动荡不安的年代,无数珍贵的古玩字画不得不离开它们原本安稳的收藏室,开始了颠沛流离的命运。
为了在运输途中保护这些价值连城的宝贝,当时的古玩商人和收藏家们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他们故意使用最普通、最不起眼的木箱来装载这些珍品。这些木箱往往选用廉价的松木或杉木制作,表面不做任何装饰,看起来就像是装普通日用品的容器。
箱子内部则会精心铺上柔软的稻草、棉花或者细麻布,用来缓冲震动,防止珍贵的瓷器碰撞破碎,保护脆弱的字画卷轴不被折损。这种“金玉其内,败絮其外”的包装方式,既能有效保护文物,又能在乱世中起到伪装作用,避免引起土匪、乱兵的注意。
陈阳记得在一份档案中看到过,1937 年故宫文物南迁时,用的就是这种朴素的木箱,外表看起来毫不起眼,里面却装着价值连城的国宝。
还有一个案例让陈阳印象深刻:抗战期间,一位苏州的收藏家,为了保护家传的八大山人真迹,还有几件宋代官窑瓷器,将它们装在看起来破旧不堪的木箱里,外面还故意泼上泥浆,伪装成装咸菜的箱子,这才躲过了多次劫难。
眼前这些木箱的特征,与陈阳记忆中那些记载惊人地相似!
木箱的尺寸规格统一,这说明是有计划、有组织地批量制作的;材质虽然普通,但从箱体结构来看,榫卯扣合紧密,做工考究,显然出自专业木匠之手;最关键的是,这些箱子虽然朴素,但保存状况相对良好,没有明显的虫蛀和严重腐烂,说明当年在密封和防潮方面做了特殊处理。
难道说,这十几只看似普通的箱子里面,真的都是韩家当年精心保存下来的古董珍品?
陈阳的心跳开始加速,他甚至能听到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