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深海 (第1/3页)
12月2号晚上,波士顿舰队中心,比赛日。
在度过1996-1997赛季的惨淡后,如今的凯尔特人有一种苦尽甘来的松快和热闹,主场球迷早早来到现场,等待比赛开始。
要知道就在上个赛季,凯尔特人不仅创造了历史最差的15胜67负常规赛战绩,也创造了最低的上座率和最糟糕的卖票收入。
之前凯尔特人最糟糕的战绩是1978-1979赛季的29胜53负。
随着1979年拉里-伯德到来,凯尔特人原地复活,拿下61胜,闯入东部决赛,紧跟着第二年得到总冠军。
20年时间过去,同样的奇迹再度发生在波士顿。
当5月份凯尔特人拿下状元签,确定蒂姆-邓肯将降临时,新赛季常规赛的套票一售而空,散票的价格更是翻了一番,想买都很难。
新赛季揭幕战,凯尔特人主场迎战卫冕冠军芝加哥公牛。
蒂姆-邓肯用15分22个篮板2次封盖的表现帮助凯尔特人击败卫冕冠军,取得开门红。
这场胜利引起了轰动,蒂姆-邓肯的表现更是成为了联盟热点话题。
身穿21号球衣的他,成为了波士顿球市的新救世主,比尔-沙曼特地将已经退役封存的21号让给了邓肯。
虽然人们常说球迷不懂球,但真正厉害的球员,不懂球的人也是一看就知道,“这家伙真牛逼。”
就像最好的艺术作品,往往是没有欣赏门槛的,没有经过美学教育的人,也一眼能感受到“这玩意儿是个好东西”。
邓肯就是这样的好东西,这点就和阿甘、乔丹、伯德等人一样,当他们站在球场上,就能给球队巨大的正面影响力,你很快就能感觉到他和其他球员是不同的。
虽然站在NBA这块场地上的都是天才,但只有天才中的天才方能矗立在顶峰。
比赛开始前,双方正在热身。
穿着绿色短裙的啦啦队在场地中央进行着吸引眼球的表演。
在NBA各支球队都有自己的啦啦队、吉祥物的时候,凯尔特人一直坚持“球场上只有篮球”的原则。
没有啦啦队,没有吉祥物,没有中场魔术秀,没有哈林篮球队踩着气垫扣篮,篮球,这里只有篮球。
这样的传统是凯尔特人管理层的骄傲,是瑞德-奥尔巴赫的信条。
但这一切都被鲍比-贝尔曼给打破了,他插手了球队经营事务,要求组建营销部门,招募啦啦队员,设计一个吉祥物,增加和孩子们的互动环节。
这一决定自然遭到了老古董管理层的反对,贝尔曼异常坚持,不断提议,他说连最古老的大学篮球队都有啦啦队,你一个1946年成立的NBA球队你装什么装?
当年说白了就是穷,球员工资都发不起了,更没钱请不起啦啦队,搞不起营销,给自己安了个好名头“只有篮球”,你那是只有篮球吗?你是穷的抠的只剩篮球。
现在球队股票卖了,联盟营收跟上了,还有巨额的转播费收入,你还不搞这些营销和活动?
这些活动一来可以吸引新球迷,活跃赛场气氛,二来能为很多人提供工作机会。
营销部门总有一天要发展起来,如果只是单纯卖卖票搞搞社区活动,凯尔特人就难以像湖人、开拓者那样成为真正的大鳄俱乐部,吸引全世界球迷。
鲍比-贝尔曼的话都很有道理,凯尔特人的管理层又何尝不懂呢?
只是曾经的光荣传统和奥尔巴赫的固执像山一样压在那里,下面的人倾向于维持现状,并没有真正改变的动力,更没有人想触奥尔巴赫的逆鳞。
贝尔曼不管,他资历够,冠军教头,奥运梦之队教练,履历是很漂亮的。
同时这些年贝尔曼在湖人被压抑的很痛苦,到了凯尔特人后他是彻底放飞自我,舍得一身剐,不管不顾,你们不配合我我就天天骚扰,天天提,日日提,在媒体上放风,在球迷中造势。
他还动不动拿辞职作威胁,一副不达目的绝不善罢甘休的态度,异常强硬。
奥尔巴赫前些年刚做的心脏搭桥手术,身体状况大不如前,精力、思维都跟不上了,哪里禁得住贝尔曼这样熬老头。
贝尔曼还团结了一批有改革意图的内部管理者,大家一起努力造势、吹风,终于奥尔巴赫松口,于是凯尔特人有了自己的啦啦队和新营销团队。
今晚,奥尔巴赫还是坐在自己熟悉的前排座位上,戴着咖啡色墨镜,看啦啦队跳舞看的不亦乐乎。
当然,奥尔巴赫高兴的最重要原因还是因为凯尔特人的战绩优秀,前途一片光明。
这也是贝尔曼的各种举措能被接纳的根本原因,这家伙确实能带队赢球。
奥尔巴赫虽然固执、传统,盛气凌人,而且对待老员工、老部下相当刻薄,但在球队建设的放权问题上,他还是很坚决的。
即便不满意贝尔曼的一些决定,最后还是妥协,而且一旦妥协,就二话不说完全信任贝尔曼在交易上的决定。
除了用安托万-沃克交易得到纳什和克里夫-罗宾逊外,贝尔曼还在选秀大会上用球队的六号签从克利夫兰骑士交易得到了立陶宛中锋伊尔格斯卡斯。
这又是一个充满了争议的决定,波士顿管理层原本想的是用六号签拿下肯塔基大学的得分后卫罗恩-默瑟,这样和邓肯组成内外线双星,未来可期。
可是贝尔曼对默瑟不感兴趣,他认为默瑟不适合凯尔特人体系,也不适合和邓肯、纳什搭配。
凯尔特人更需要一个中锋,一个能在邓肯身边减轻他压力的内线。
贝尔曼看中了骑士队的新秀伊尔格斯卡斯,1996年骑士在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