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1章 人民不曾薄于我,我不薄于人民! (第2/3页)
毫的废话。
黑岩林此刻对杨东的重视程度,直线上升。
只需要几个问题,就能看清楚一位采访者的文学素养和职业素养,以及心理素质。
他问了杨东这几个问题,却已经意识到杨东这位年轻的县委书记,果然是有几把刷子的。
如果没有几把刷子,也不可能做到带领四十万人民致富。
“杨书记,前年在庆和县发生了一件事,挺不好的,当时社会反响极大,不知道您还记不记得,那就是您打人事件。”
“当时这起事件,影响其实很不好,有很多媒体批评您区别对待外资,尤其是岛国企业,人家怀着一片赤诚来投资,结果你们如此对待人家。”
“刚才您也说了,国资和外资都一样,那…时间过去两年了,您再回顾一下这个事,您有什么想说的吗?您会不会后悔当时打人的举动?”
黑岩林逐渐变的犀利起来,开始提问杨东这样的问题。
想要全方面的采访一个年轻的县委书记,就必须完整的把他的好与坏,争议点,都要问出来,这也是一个媒体人应该做的事情,以一个客观的角度提问。
但,他真的客观吗?
杨东不知道。
但杨东知道这个问题,必须回答。
这是自己履历上面,过不去的一个点。
在以后自己逐渐走入高位的时候,也会时不时被人拿来提问的一个点,拿来质疑的一个点。
“这个问题,我可以回答你,也借你们节目告诉全国的观众朋友。”
“首先,我对打人不后悔,再让我来一次,我还是会打他。”
“至于原因很简单,不能因为经济发展而忘记这个民族的伤痛。”
“当时这个企业代表在我们面前谈了很多过分的言论,尤其是拿七十年前的民族悲痛说事,当着我们庆和县委集体领导的面,聊起这个民族伤疤。”
“我做这个事,就是为了防止出现挨打的人都忘记了,打人的人不需要再记住这种论调。”
“民族伤痛,民族悲剧,不应该忘记。”
“无论什么时候,我首先是一名国人,更是一名党员,面对这种事情,必须说NO。”
“投资能换来很多,但换不来民族伤疤被抚平。”
“当初批评我的那些媒体,我在这里继续跟他们强调一遍,也警告他们一遍,我希望他们是站在国家的角度,站在死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