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2003:从外贸开始 > 第999章 新任CEO的花活儿

第999章 新任CEO的花活儿

    第999章 新任CEO的花活儿 (第3/3页)

贬低了一下星途S01。

    星途S01在大量交付之后,毛病也确实不少,首先就是售后方面存在压力,当前依旧还处于特殊时期,某些地区的服务确实是跟不上。

    另外就是在车辆本身上,有很多车主反映,星途S01的低频共振问题严重,后视镜盲区,座椅舒适性等等方面的小毛病都有反映。

    这位长城的高管拿星途S01车主反映的问题来攻击尉来一直鼓吹的质量,李响直接暗讽长城这么多年轿车都做不好,还好意思说友商。

    不过李响也深知,这种高高在上的态度很容易让车主反感,在微博上也公开表示会以最快速度解决车主反映的问题。

    “但是话又说回来,尉来一直是坚持与用户做出沟通的,李总可能在言辞上有些不妥之处,但我们认为并没有太大的问题,坚持以用户为中心,是尉来一直在做的事。”

    “星途S01是我们真正意义上量产的第一款面向C端用户的轿车,无论是车辆问题还是售后服务,对于消费者反映的我们都会认真对待。”

    埃安系列称霸B端网约车市场,虽然给尉来积累了不少造轿车的经验,星途S01的开发过程也有借鉴埃安系列,但网约车跟家庭用车还是有些不同的。

    具体到了功能方面,纯为网约车设计的车型,可能未必就适合于家用,因为两者的使用场景以及使用频段完全不一样,星途S01一方面要抢生产进度占领市场,另一方面还要加速售后服务网络的建设。

    这些都是需要时间的。

    “这里我也借助于贵台打个广告,对于星途S01车主反映的问题,在我们发布硬件升级方案之后,车主可以免费到4S店进行维修更换,还请给我们一点时间。”

    “软件方面,我们会在近期进行一次OTA推送,请车主及时注意更新车机系统,在当前方案还没有公布之前,我们也会在近期发布一个临时措施,保障车主的行车以及体验。”

    来了,又来了,记者心里暗暗吐槽。

    这次采访檀锦程的是XH社的记者,之前也有过几次接触檀锦程的经历。

    每次采访这么年轻的老板,只要能约上,其实采访过程还是比较轻松的,在采访大纲之内甚至临时加的提问,一些敏感问题他都是比较配合的。

    这样的采访才有爆点,但是有一点让记者们无语的就是檀锦程每次都会在采访过程当中“打广告”,无论什么级别的媒体,他都得免费用上一用。

    总之就是能占便宜的绝对不落下,至于说把这些剪掉?

    呵呵,那就没有下次了。

    以檀锦程现在的市场地位,只要不涉及到指定性的采访,这种媒体自己约的采访,他有这种权利。

    “好吧,檀总还是一如既往,在关注完整车竞争之后,檀总能谈谈尉来关注芯片开发方面的进度吗?您知道的,六月份的特斯拉甚至都出现了短暂的芯片供应短缺问题。”

    “尉来截止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这样的问题,但是这不代表以后不会出现吧,我们还有消费者也都想了解一下尉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另外还想檀总聊一聊对于芯片国产替代的看法。”

    檀锦程笑了笑道:“这个问题就比较复杂了,尉来是一家年轻的企业,我们要做的就是学习前辈,在芯片供应方面,我们要学习的是我们的前辈BYD。”

    六月份芯片短暂的供应荒,主要是电子稳定系统(ESP)供应的不足,首先最倒霉的自然就是新势力,新势力品牌的产能与销量虽然大幅度增长,但在供应链上没有什么自主权,当产能不足的情况下,首先倒霉的就是这些没有话语权的企业。

    至于说特斯拉短暂的不足,一方面是特斯拉交付量的大幅度上升,另一方面跟他们柏林工厂闹出的事儿有些许关系。

    与尉来一样,特斯拉目前在ESP供应链上主要依靠的是博世,尉来提前超额订购ESP芯片,导致博世分配压力增大,不走运的是东南亚特殊事件的加剧,导致博世在马来工厂的产能受限。

    尉来的囤货订单更早,产能排期更充分,同样是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龙头企业,博世肯定优先保证的是尉来的供应。

    某种意义上来说,若是特殊事件依旧还是像现在这种情况,在海外得不到控制,在尉来这种大量囤货的情况下,其他的企业依旧还是会继续受到影响。

    “整车拼的不仅仅是车企的制造能力,更加是供应链的整合能力,我们在2019年收购了国民技术,目前在车规芯片供应链方面的整合已经取得了一些突破。”

    BYD布局IGBT是在2004年,直到2018年才实现量产IGBT 4.0,耗时14年,去年BYD分拆了半导体,今年的MCU已经实现了量产。

    这是BYD除了电池之外,最有竞争力的一点,也是一众车企最为羡慕的一点。

    尉来要实现BYD的这种量产,短期之内基本不可能,依旧还是要依赖于外部供应商,但是量产基本性的车规MCU,用来替代博世ESP芯片的低端功能,还是问题不大的。

    无论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还是资本并购的整合,在收购国民技术之后,这些都没有停止过,国民技术目前已经完成了消费级/工业级MCU升级至AEC- Q100车规标准。

    利用现有产线投入升级的车规产线,洁净度,工艺控制也都已经达到了标准,虽然先进制程还没有,但成熟的制程还是有的。

    “到今年年底,国民技术可以实现如车窗控制,座椅调节芯片等基础车规MCU的量产,在低端替代方面,我们做到了。”

    没错,今天的这个专访,除了给这一次的收购做个总结之外,最大的一点就是基于目前芯片荒的背景下,檀锦程需要给尉来的消费者打一针强心剂。

    国民技术,北仓工厂,很久之前收购,养在地平线的英飞凌国内团队,这三者做到基础性的替代,是没有问题的。

    尉来在芯片供应链自主上要走的路还很长,但迈出第一步同样很重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