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纸张 (第2/3页)
经验重新排版,交给美术设计落实。
李惠珍不愧是前《星岛日报》的资深美术设计,交上来的样品将他心中的想法完整复现,一些细节方面还重新做了微调。
简单来讲,就是将图片和文字的排列运用到极致。
蔡兰不负众望,创作出一篇《临死前必吃美食——潮州反沙芋》。
李惠珍在设计分版时,便将芋头炸熟挂霜的照片,铺满整张美食版面,将文字竖版排列,填充进一条条色泽鲜嫩的芋头当中。
黄沾的首篇《砵兰街8号骨场妹实录》亦是如此手法,请了个大波靓女做模特,照片里浮夸的胸围被刺啦一下撕开,当中自然不会露出双峰,而是噱头十足的写上详细地址。
财经版面更加简单粗暴,堆叠的港币照片利用光影重叠,做出伪3D的效果,一眼就能吸引财迷目光。
实际上,纸媒发展至今能够优化的空间已经很小。
那就只能将报纸当做杂志来做,提高图版率,给读者更强的视觉冲击。
翟远看完样刊,还挺满意。
一旁的潘永强接过来翻了翻,嘬着牙说道:“全彩印刷,成本很贵啊翟先生。”
很符合翟总一向的风格,今次《九一日报》又开全港之先河。
报纸所有版面都运用彩色滚筒技术,工艺油墨外加数码印刷机,全版面彩色印刷,成本直接翻倍上涨。
该省省该花花,既然要做就要做到最好,所以《迷失东京》刚赚的那点票房分成还没汇到香江,就在东洋换成几部新机器运到新界的印刷厂房。
“如今香江一份黑白或者半彩报刊,材料成本可以控制在1元港币,加上人工和铺货费用,各家价格不同,但通常都在2元上下,因此一份对开大报定价4元,可能盈利有1元左右。”
潘永强开口道:“但是改做全彩印刷,印刷厂几百万买进的设备机器,一次性投资也就算了,后期的板材消耗价格上涨,这是连续性投资,单材料成本就有2元港币。”
粗略算下来,2块工本费外加2块铺货费,这样成本价就持平此时香江《明报》一类对开大报的售价。
不过实际因为印刷厂一次购买几十吨新闻纸外加油墨材料,相应会拿到些折扣,成本方面会再降低一两毛。
“新闻纸我打算从内地进口,这样会便宜一些。”
翟远提了个继续降低成本的办法。
“内地?”潘永强皱皱眉:“得不得呀?现在都是从日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