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家父李隆基 > 第一百二十四章 陇右

第一百二十四章 陇右

    第一百二十四章 陇右 (第3/3页)

备。”

    他每逢答应这种事情,都是绝对能办到的,所以朝堂众臣在这方面,对李林甫心服口服,不管人家以什么样的方式搞钱,从来没有让人失望过。

    但大家也都心知肚明,这差事是真特么难干,累不死也要愁死。

    “好!有右相这句话,朕就放心了,”李隆基点头道:

    “尽快议一个方案出来,如何部署应变,要做到万无一失,此事由右相主持,左相协理,各部司倾力配合,要是让朕知道有人懈怠军事,严惩不贷!”

    他继位至今,对吐蕃的战事,基本上没有吃过什么大亏,在他之前,唐与吐蕃的纷争由来已经,也涌现出了一大批超卓名将:苏定方、薛仁贵、裴行俭、王孝杰、韦待价、黑齿常之

    直到金城公主和亲,双方战事的频繁程度有效降低,战事大多发生在河西九曲之地,青海方向反倒没有那么激烈。

    直到围绕石堡城的攻防出现,双方在青海湖方向的冲突,已经是愈演愈烈

    如今可以为李琩提供国家重大信息的人,已经不只是杨洄了,裴耀卿是首选,因为人家可以参与到更高级别的会议当中。

    而帮助裴耀卿传递信息的人,是严挺之,人家完全有理由来李琩这里,我的好大儿在这,我老婆也在这,我自然随时都能来。

    眼下仍旧留守在王府外面的大理寺官员已经不多了,张均正在为陇右的事情发愁,这个时候没工夫搞党争,那么负责此案的就成了李道邃。

    李道邃是宗室,他亲哥李道坚,是上一任的宗正卿,宗室成员基本是不牵扯党争的,常常置身事外。

    还有关键一点,因为诫宗属制的原因,他们比较无欲无求,生下来就有远超于别人的待遇,生活乐无边,吃饱了撑的,我去拉帮结派?

    在王府官署门外,李道邃与前来探望儿子的严挺之,寒暄了几句。

    人家对他非常客气,没有谈论任何有关案子的事情。

    事后,严挺之便去了王府。

    “那个小娘子是谁?”

    严挺之进来的时候,正巧遇到一名衣着华贵的少女,领着家仆,还牵了两条毛发乌黑的猎犬,去了王府后院。

    李琩请对方在会客室坐下后,苦笑道:

    “她是韦昭训的女儿,来我这给猎犬配种来了。”

    狗狗一年发情两次,一次春季,一次秋季,眼下是二月中旬,正是配种的好时节。

    李琩本来还以为人家当初是开玩笑,没曾想对方是来真的。

    “你这宅子里,眼下可是各路神仙齐聚啊,”严挺之哈哈一笑:

    “宣阳坊已经动工了,一个是杨铦宅,一个是裴璆宅,监工之人你猜是谁?”

    李琩摇了摇头:“总不会是李岫,也不会是王鉷。”

    “是裴泛,”严挺之道。

    李琩嘴角一抽,基哥可真有意思,这是让裴耀卿在外面给杨玉瑶站台呢?

    杨玉瑶的宅院,肯定不叫虢国夫人府,什么时候册封还不知道呢,妇人以夫立门庭,先有国公才有国夫人,所以她的死鬼丈夫,将来还会被追封一个虢国公,眼下只能叫裴璆宅。

    至于裴泛,现任将作监下设的百工监,是裴耀卿的二儿子。

    等于是老裴家在长安的势力,要庇护杨玉瑶她们这对孤儿寡母。

    “陇右的事情,你听说了没有?”严挺之岔开话题道。

    本来这种事情,他轻易也不敢向李琩透露,但是裴耀卿专门请他帮忙传话,所以他就来了。

    因为李琩在去年的时候,就跟裴耀卿打过招呼,有陇右的事情,尽量告诉他。

    裴耀卿也觉得没什么,边境军事,告诉你一个身在长安是嗣王,可以说没有任何风险,你还能左右军国大事?

    你能踢走萧嵩、张暐是迎合了圣意,运气成分居多,但是皇甫惟明,李林甫也动不了。

    李琩皱眉摇头:“要开战了?”

    严挺之叹息一声,点了点头:

    “多事之秋啊,多半是要打起来了,幸好右相是让我接吏部,要是户部,这个节骨眼下,我也不敢接手啊,中书门下这几天一直在商讨方案,张均已经快愁死了,国库根本拿不出钱来。”

    “怪不得这几天大理寺老实了很多,”李琩皱眉道:

    “大约需要多钱?”

    严挺之凝重道:

    “这个时候,就不单单是钱的问题了,而是物资,军械储备,兵马粮草,后勤人力,都是让人头疼的事情,皇甫惟明的军报上,说的很严重,他大致估算,集结在石堡城外围的吐蕃大军,预计有十五万之众,这不是只靠陇右就能解决的,盖嘉运如果不能足够分担,陇右这次扛不住。”

    李琩道:“那么中书门下是怎么议的?”

    严挺之答道:

    “有反对声音,这是正常的,毕竟藩镇夸大其词,索要军需,也不是一次两次了,有人认为吐蕃当下没有能力集结如此庞大的军队,认为军备无需准备太多,否则都是便宜了皇甫惟明,这种声音还不少,目前主要的争论,是户部短时间内,无法筹集太多的军备,所以咬死了皇甫惟明是在夸大战事。”

    “是否夸大,那是以后的事情,大可秋后算账,”李琩苦笑道:

    “如果没有夸大,后勤补给失当,可是要出大问题的。”

    大唐的藩镇,一直以来都是这个尿性,不停的跟朝廷要钱,名目多得很,究其原因,还是募兵制。

    当下的边军将士,叫做长征健儿,因其被落籍在了某个固定防区,所以没有兵员流动性,渐渐形成了以大小军镇为主的各种军事小团体,又延伸为庞大的军事利益集团。

    这种势力,已经与朝廷之间有着鲜明的雇佣关系,有钱好办事,没钱别哔哔。

    朝廷也是迫于无奈,所以藩镇军费连年递增,肥了边镇,穷了内地。

    节度使有时候也很无奈,比如说,他明知道一百万贯可以解决的事情,但是下面的人开口跟他要两百万。

    你给不给?不给,那不好意思,我没法动员我的将士。

    好在当下的陇右地区,重要的将领,还是心向朝廷的,否则就是历史上安禄山那帮子河北叛军了。

    所以安史之乱,李琩一直都认为,安禄山极大可能,是被下面胁迫了,当然了,也是被杨国忠给逼的,他的反心,绝对没有他下面那帮人大。

    “我得见见右相,”李琩心知,这样的大事,必须与李林甫当面谈一谈,因为他清楚,皇甫惟明这一次绝对没有夸大。

    严挺之一愣:“这个恐怕不容易。”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