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九章 愿与诸君共富贵 (第2/3页)
年纪大的人,思维会变的缓慢,李隆基现在想一件事情如果想不明白,就会很头疼,那朕干脆就不想了。
但是高力士操心啊,在旁伺候的时候,总是拐弯抹角的提起左相候选的事情,让李隆基不胜其烦。
可是李隆基呢,又不能明着批评高力士多管闲事,因为他给高力士的任务,本来就是多管闲事。
你批评一次,人家以后不操心了,这也不是他想看到的。
“这幅《无逸图》,从前挂在太极宫,朕常驻兴庆宫之后,也一并带来了,至今伴朕已有二十余年,”
李隆基放下鼓槌,示意杨贵妃帮他揉一揉肩膀,然后指着墙壁上的一幅画卷道:
“时间太久了,画纸都泛黄了,换一幅吧。”
高力士听话听音,瞬间就琢磨出味儿来了,圣人这是提醒他,朕现在不想操心了。
这幅《无逸图》,是当年宋璟担任宰相的时候,抄录全篇的《尚书·无逸》篇并绘成画卷,献给李隆基的。
该篇出自《尚书》,记载周公劝成王勿沉溺于享乐的故事,也是宋璟借此劝谏李隆基要励精图治。
那个时候宋璟就看出来,李隆基的本性,就是个贪图享乐之辈。
那么眼下李隆基要换掉这幅画,其中深意很明显了,朕励精图治几十年,是该沉溺于享乐了。
高力士明白了,关于左相的接班问题,他可以闭嘴了。
这就是为什么,地位越高的人,说话总是像在打哑谜,还需揣测才能懂其中真意,因为真话不方便说出来,而说出去的话,是永远收不回的。
高力士还能说什么呢?只好笑道:
“敢问圣人,换哪一幅呢?”
中藏库是收藏着不少名家大作,都是皇帝喜欢的,不喜欢的自然就不会收藏了。
“展子虔的《游春图》,”李隆基悠然道:
“山水宜人,每每视之令人心旷神怡。”
高力士点了点头,开始吩咐内侍将那幅《无逸图》揭下来。
这幅画作今日蒙尘,也代表着李隆基向从前的自己,彻底说拜拜。
“太真近来总是兴致不高,有何忧事不能与朕说的?”李隆基轻柔的拍了拍杨玉环的手背,柔声说道。
杨玉瑶嘴角一撇,小脸委屈的就差哭出来了。
女人最大的悲哀,莫过于不能生孩子,尤其是古人,将其看的比命都重。
郭淑生下孩子,最不爽的就是她。
从前吧,还可以猜测是李琩不行,但是现在她入宫也有一年多了,肚子还是没有任何动静。
可见真不行的,是她。
李隆基对此其实是不在意的,在他看来,杨玉环不能生是好事,他是真的不想再起风波了。
他在一天一天的变老,十八宅一个个的却正值盛年,年轻人的胆子有多大,他是很清楚的。
想要安稳养老,杨玉环就不能有儿子,所以他明知杨玉环闷闷不乐的原因,但就是不去点透。
而杨玉环自然更是难以启齿了。
她能怎么说呢?
圣人啊,臣妾担心自己不能生孩子?
这话是万万不能说的,母凭子贵,没子,你能贵到哪去?
这是人性,即使在后世,你怀疑某对夫妻做的是试管,绝大多数时候,人家是不会承认的
崔圆这个级别,娶户部侍郎的闺女,表面看起来好像不算门当户对。
但实际上,这依然是一场完全匹配的婚姻,清河崔与兰陵萧。
整个河北,二崔门庭最高,卢姓次之,五百年的家族传承,底蕴极厚。
这就是为什么,崔圆三十七岁,从一个武举想要转专业,攻财赋,还有机会,因为人家有那个条件。
正常人三十七岁还想改行?饿不死你。
崔圆与当初承诺的一样,第一份请帖便是送到了隋王府,还是他亲自来送的。
一般请帖这玩意,都不会自己亲自送,这不是李琩喜当爹嘛,人家还得来恭贺李琩呢。
“你不是一直都对李白很上心吧,他来了,”崔圆在李琩家里还是比较随意的,与李琩一起在隔壁的前宋宅转悠着。
两人平日里都是一起钻苍蝇馆子的,已经混的很熟了。
李琩皱眉道:“你的话就不能一口气说完吗?”
崔圆哈哈一笑:
“我不正想着怎么跟你说嘛,因为情形比较复杂,玉真公主将李白的诗稿献给了圣人,贺知章在旁助力,听说圣人在看完那些诗稿之后,赞口不绝,对李白极为推崇,已经下诏,明年的上元节,要李白应制作诗,他要是能过了这一关,还参加什么科举啊。”
“我听着并不觉得复杂啊?”李琩皱眉道。
崔圆狡黠一笑,低声道:
“圣人同时令王维做好准备,上元节王维也要献诗一篇,你知道的,应制诗多为临场所作、即兴发挥,圣人提前通知他们俩,可见有心让二人一较高下。”
好恶心的手段啊李琩目瞪口呆,换任何人与李白斗诗,都很正常,但王维是谁?
这两人不对付啊,到时候玉真公主脸上挂得住?
不过话说回来,当今的朝堂论诗赋之才,王维是被公认的,如果李白能在上元节上,不说力压王维一头,如果能平分秋色,必定名气大涨。
历史上,李白肯定是稳压王维的,但眼下还没到天宝年间,这位华夏最牛逼的诗人还没有彻底的名噪天下,但他在民间的名气,已经足够大了。
“你一个监门尉,怎么能知道这么多事情?”李琩愣道。
崔圆嘿嘿道:“升官了,昨天刚下的任命,这不今天便着急来告诉你嘛,官服还没有做好,所以眼下还是青袍。”
李琩表情一僵,完犊子了,你特么调哪去了?
事实上,崔圆的冒头,李琩起了很大作用,要不然这小子现在也不会有机会巴结那么多人。
我可是留着你给我开门的,你特么把门给我关上了啊?
“我升官,你不高兴?”崔圆愣道。
李琩摇了摇头:“只是觉得太意外了,你自从在大理寺挨了顿打,似乎改运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